健康養身★合成嗜甲醇菌改善碳循環 中研院研究登上《Cell》

合成嗜甲醇菌改善碳循環 中研院研究登上《Cell》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新冠肺炎肆虐,氣候變遷對於全球的威脅卻從未止息。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帶領的研究團隊,近期成功創出世界第1株「合成嗜甲醇菌」!未來,此菌可利用由溫室氣體轉化成的甲醇,來生產各式高價值含碳化合物,如:化學品、藥品及燃料等,為碳循環開闢了更多可能性。研究論文於今(109)年8月發表於世界頂尖期刊《細胞》(Cell),被譽為「合成生物學的新標竿」。


此研究以獨創的理論,推算出大腸桿菌需被調控的關鍵酵素,進而修改其基因並進行人工演化而成。廖院長解釋,這是中研院獨力創造的成果,需要高端人才的熱忱投入,深入探索問題的關鍵,輔以中研院先進的核心設施,經多年努力,才得以實現。


合成嗜甲醇菌具有工業發展潛力及深度減碳價值。目前,在將溫室氣體轉化為甲醇後,針對甲醇的化工處理方式,不僅製程有限,還須顧及環保標準。而合成嗜甲醇菌,正有可塑性高、對環境友善等優勢。未來,可透過基因工程進一步擴充其功能,將甲醇轉化為遍及人類生活的化學產品,如:原料藥、抗癌藥、燃料、人造樹脂材料,以及生物可分解性塑膠材料等;亦可使甲醇取代醣類成為生物工程的原料,避免佔用糧食資源。


對於一般細菌而言,甲醇具有毒性,但對嗜甲醇菌來說,反而是可加以利用的資源。由於天然的嗜甲醇菌難以被改造應用,全球科學家競相投入研究,希望以人工合成的方式創造嗜甲醇菌,然而,過去10數年來卻遲遲未獲成果。此次中研院率先突破,將常見的大腸桿菌改造為合成的嗜甲醇菌,且其生長速率已幾近於天然嗜甲醇菌。


廖院長表示,本次研究的關鍵突破,是以電子顯微鏡、蛋白質體學,以及3種不同的基因定序等技術,發現甲醇在進入一般細菌後,會使細胞內的DNA及蛋白質互相糾纏,導致細胞死亡。因此,研究團隊展開更嚴密的基因調控,才順利將大腸桿菌改造成嗜甲醇菌。


過去數10年來,廖院長陸續於《自然》(Nature)及《科學》(Science)等頂尖期刊上,發表多篇與合成生物學及深度減碳的成果。本次研究是合成生物學新技術突破,再次善用科學,讓碳循環有更多可能。


更多NOW健康報導
▸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下場可能導致內耳積水耳鳴嗡嗡響
▸老人缺牙無法正常進食影響身心 牙醫師分析解決策略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衛福部「細胞治療技術資訊專區」改版上線 資訊更完整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近期接連出現媒體誤報的烏龍事件,除了華視發生誤植新聞跑馬燈驚動全國外,今(21)日東森新聞也誤植北市某國小停課消息,可見疫情之下,不少人的心情出現明顯起伏。同時在ACIP宣布兒童疫苗的施打政策後,更多人擔憂的是,小孩能不能忍受副作用。不過醫界則力挺讓兒童與青少年依照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1)日公布國內新增3,05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969例本土個案及89例境外移入(78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 中症患者新增6人 重症0人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969例本土病例,為1,458例男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28歲上班族小芬,每日客戶接待及會議行程忙碌緊湊,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憋尿成為上班日常,直至有天出現頻尿、尿急但尿量很少、解尿有灼熱感的症狀,趕緊至醫院就診,經診斷為泌尿道感染初期,透過服用抗生素配合大量飲水,將細菌排出體外,約一週後完全康復。 泌尿道感染 嚴重恐...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衛福部食藥署今(21)日公告,由台灣源山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用於治療急性外耳炎的「舒耳爽耳用滴劑」(Siproxan Otic Drops)因賦形劑含量不符合規格,啟動回收。食藥署表示,醫師與藥師可用其他成分的藥劑取代,同時使用這批藥品不會有副作用或藥效降低。 食藥署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