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合成嗜甲醇菌改善碳循環 中研院研究登上《Cell》

合成嗜甲醇菌改善碳循環 中研院研究登上《Cell》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新冠肺炎肆虐,氣候變遷對於全球的威脅卻從未止息。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帶領的研究團隊,近期成功創出世界第1株「合成嗜甲醇菌」!未來,此菌可利用由溫室氣體轉化成的甲醇,來生產各式高價值含碳化合物,如:化學品、藥品及燃料等,為碳循環開闢了更多可能性。研究論文於今(109)年8月發表於世界頂尖期刊《細胞》(Cell),被譽為「合成生物學的新標竿」。


此研究以獨創的理論,推算出大腸桿菌需被調控的關鍵酵素,進而修改其基因並進行人工演化而成。廖院長解釋,這是中研院獨力創造的成果,需要高端人才的熱忱投入,深入探索問題的關鍵,輔以中研院先進的核心設施,經多年努力,才得以實現。


合成嗜甲醇菌具有工業發展潛力及深度減碳價值。目前,在將溫室氣體轉化為甲醇後,針對甲醇的化工處理方式,不僅製程有限,還須顧及環保標準。而合成嗜甲醇菌,正有可塑性高、對環境友善等優勢。未來,可透過基因工程進一步擴充其功能,將甲醇轉化為遍及人類生活的化學產品,如:原料藥、抗癌藥、燃料、人造樹脂材料,以及生物可分解性塑膠材料等;亦可使甲醇取代醣類成為生物工程的原料,避免佔用糧食資源。


對於一般細菌而言,甲醇具有毒性,但對嗜甲醇菌來說,反而是可加以利用的資源。由於天然的嗜甲醇菌難以被改造應用,全球科學家競相投入研究,希望以人工合成的方式創造嗜甲醇菌,然而,過去10數年來卻遲遲未獲成果。此次中研院率先突破,將常見的大腸桿菌改造為合成的嗜甲醇菌,且其生長速率已幾近於天然嗜甲醇菌。


廖院長表示,本次研究的關鍵突破,是以電子顯微鏡、蛋白質體學,以及3種不同的基因定序等技術,發現甲醇在進入一般細菌後,會使細胞內的DNA及蛋白質互相糾纏,導致細胞死亡。因此,研究團隊展開更嚴密的基因調控,才順利將大腸桿菌改造成嗜甲醇菌。


過去數10年來,廖院長陸續於《自然》(Nature)及《科學》(Science)等頂尖期刊上,發表多篇與合成生物學及深度減碳的成果。本次研究是合成生物學新技術突破,再次善用科學,讓碳循環有更多可能。


更多NOW健康報導
▸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下場可能導致內耳積水耳鳴嗡嗡響
▸老人缺牙無法正常進食影響身心 牙醫師分析解決策略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衛福部「細胞治療技術資訊專區」改版上線 資訊更完整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鄭女士的血型是罕見JK3型,年輕時當有人需要相同血型,台北捐血中心就會找她立即捐血,至今捐血救人無數。今年5月初,她到醫院生產,因急需大量輸血,台北捐血中心緊急尋找相同血型血液者,輸血共1500cc,才發現這段故事。另外一名單親媽媽林女士,20年前是名計程車司機,即將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病從口入一點都不假,連癌症也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罹患癌症的原因約有3分之1與飲食有關,其中女性罹癌原因更高達5成,是由飲食不當所致。專家指出,尤其是高居國內女性癌症十大發生率第一名的乳癌,更是與高脂、低纖的飲食型態有關。根據國民健康署100年資料統計,國人乳癌發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國健署四癌篩檢統計,103年1至5月四癌篩檢人數已有141592次,疑似陽性個案共7611人,確診癌症數為327人,四癌在這幾年仍排名在全國主要癌症死亡名單內,為此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於市政府舉行「防癌保健康,月月抽好康」抽獎活動,與民眾一同打擊四癌。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局...

閱讀詳情 »

市面上化粧品種類琳瑯滿目,大家都訴求許多神奇的功效,不過肌膚的清潔保養其實愈簡單愈好,太多產品一起使用容易造成肌膚不必要的負擔。在炎熱的夏天裡,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提供「夏日美肌3步驟」讓您輕鬆做好防曬,健康美麗玩樂去,清爽過一夏。 清潔是美肌的第一步,過度的清潔會帶走油光,也帶走了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