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名醫談癌》頭頸癌不是切了就沒事! 輕忽追蹤恐「多處齊冒癌」

▲頭頸癌積極治療之後,追蹤更是不可少的保命關鍵。(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專訪報導

在台灣,每10個新增癌症患者當中,就有1人是罹患頭頸癌,但千萬別以為接受完手術、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的標準療法之後,就可以輕忽事後追蹤,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醫學部喉頭頸科主任戴世光以多年經驗提醒,頭頸癌特性易有「難兄難弟」現象,光切乾淨一個地方,難保其他部位不冒出癌來。

這一種棘手現象的背後,其實正凸顯了頭頸癌的致癌因子,正因為從口腔到咽、喉癌的發生,都與抽菸、飲酒,嚼食檳榔有關,長年刺激之下,導致多部位發生癌症的可能性大增。

戴世光表示,臨床就有不少患者好不容易熬過口腔癌治療這一關,數年內緊接著又陸續發現肺癌、食道癌等問題,甚至有人一個口腔內,從舌頭到頰黏膜上下左右多處陸續出現腫瘤,因此,即便接受完手術加化、放療的標準療法後,患者初期一年至少得回頭追蹤4到5次,之後也得每年規律定期回診追蹤,部分腫瘤特性較為惡性者,還建議積極的接受口服化療藥物的預防性治療。

口腔、咽、喉癌的常見症狀包括口腔潰瘍、口腔或頸部摸到腫塊、咽喉異物感、吞嚥困難及疼痛、聲音沙啞等。

戴世光強調,頭頸癌能否越早診斷、越早治療是病情能否良好控制的關鍵,口腔若出現有不癒合的潰瘍,超過2周以上,務必要就醫診治,千萬不要以火氣大、壓力或體質等說法來自我合理化。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頭頸癌「三大禍首」害慘台灣熟男  晚期一半高復發風險靠這樣避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蜂窩性組織炎是一種傷口感染的問題,來看看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比較容易有感染風險呢?  1. 抵抗力低落者:由於蜂窩性組織炎是起因於病菌在傷口上的感染發炎,因此,若患有糖尿病、痛風、肝功能不良,或是年長者、嬰幼兒等,因抵抗力較弱,較容易因感染出現蜂窩性組織炎問題。 2. 有開放性傷口者:外傷,是造成細菌...

閱讀詳情 »

via 食物放置的時間久了難免會發生霉變。食物霉變也就是食物霉爛變質,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各種有毒物質,這些物質會給人的身體健康帶來致命的傷害。 近幾年,肝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並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一般情況下,肝癌的發生跟日常飲食脫不了關係,比如,長期食用保存時間過長或者發霉變質的食物就容...

閱讀詳情 »

via 對於女性來說,長痤瘡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為了幫助女性清除面部的痤瘡,日本美容健康網站“Ranger”最近撰文介紹了可治療痤瘡的4個飲食療法,這些飲食療法是: 1.對症吃飯 日本的研究人員指出,人們可根據痤瘡的生長位置大致判斷出身體相應部位的健康狀況,進而&ldquo...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