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吞嚥障礙原因多 置放鼻胃管不如胃造口?

吞嚥障礙原因多 置放鼻胃管不如胃造口?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日前,鼻胃管與安樂死在新聞中曾有部分關聯,但是鼻胃管真的會走向安樂死嗎?吞嚥障礙是復健科常見問題,造成吞嚥障礙原因很多,國內最常被診斷需要置放鼻胃管協助吞嚥的疾病包括中風後引起吞嚥困難,退化性神經疾病如失智症、巴金森氏症、或脊隨側索硬化症等病人。

吞嚥障礙嗆咳 嚴重將造成肺部感染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復健科醫師羅惠郁表示,若吞嚥障礙沒有適當治療,許多併發症將隨之而來,如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在台灣最常見的治療是置放鼻胃管,以灌食取代由口進食。然而近幾年來醫療觀念進步,為了避免長時間配戴鼻胃管對病人身心造成影響,鼻胃管置放與移除的時機,越來越受到關切。

如果發現用餐時間過長、進食意願降低、體重短時間內明顯下降、進食過程中咀嚼困難、流口水、無法將食物成功吞下或進食伴隨嗆咳,嚴重者會在嗆咳後肺部感染,須特別注意。短時間內無法恢復正常吞嚥,或面臨日漸吃力的吞嚥障礙,建議到復健科尋求語言治療師、呼吸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的協助。

長期置放鼻胃管 導致身心負面影響

若經專業人員判斷,短時間內吞嚥訓練能有效恢復吞嚥功能,可建議暫時置放鼻胃管並接受吞嚥治療,安全進食後即可評估移除鼻胃管。若退化性疾病造成吞嚥障礙,專業人員判定只能恢復部分由口進食,或需長時間依靠鼻胃管補助養分供給,則可考量給予其他治療,如胃造口。

研究報告指出,長期裝置鼻胃管對病人身心皆有負面影響,如限制社交互動,鼻胃管亦會與食道及胃摩擦造成發炎或潰瘍。研究指出,有長期吞嚥障礙的病人,使用胃造口替代由口進食,能明顯改善營養攝取、提升生活品質。

羅惠郁醫師表示,如果疾病引起的吞嚥障礙需要較長時間(3個月以上)恢復,先以胃造口為主要營養供給來源,同時進行吞嚥訓練,當吞嚥功能回復至可接受範圍時(有部分嗆咳但身體保護機制可以克服),即可移除胃造口,恢復由口進食,既能減少置放鼻胃管造成的心理障礙,也能夠安全維持足夠的營養攝取。(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697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灣位處地熱活動頻繁的地理環境,泡湯一直是民眾放鬆身心的熱門休閒活動。許多人常會泡遍台灣南北的名湯,然而在享受泡湯的時候,需要注意的秘訣是甚麼呢?高醫皮膚部主治醫師池珮綾表示,要了解自己的皮膚狀況,注重「溫泉水溫」及「溫泉泉質」。高溫削減皮膚屏障力 適溫更療癒池珮綾指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凌芸斐/台北報導】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無論是食衣住行,無一不標榜天然,連日用品洗髮精都得主打溫和、純淨、無矽靈。其中,「無矽靈」更經常與不傷害髮質及保護毛囊畫上等號,成為各家品牌的重要關鍵字,民眾也跟著以為有掉髮或頭皮健康問題都是矽靈惹的禍,換瓶洗髮精就沒事,但矽靈真的會導致掉髮嗎?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2019十大疫苗新聞結果出爐!根據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日前公布結果,「公費流感疫苗全面升級四價」與「拒打疫苗導致全球麻疹大流行」並列第一名,顯示醫護人員與民眾對於疫苗升級政策的支持。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國外很多團體反對疫苗,質疑安全性,造成很多民眾因而染病死亡...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