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吞嚥障礙原因多 置放鼻胃管不如胃造口?

吞嚥障礙原因多 置放鼻胃管不如胃造口?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日前,鼻胃管與安樂死在新聞中曾有部分關聯,但是鼻胃管真的會走向安樂死嗎?吞嚥障礙是復健科常見問題,造成吞嚥障礙原因很多,國內最常被診斷需要置放鼻胃管協助吞嚥的疾病包括中風後引起吞嚥困難,退化性神經疾病如失智症、巴金森氏症、或脊隨側索硬化症等病人。

吞嚥障礙嗆咳 嚴重將造成肺部感染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復健科醫師羅惠郁表示,若吞嚥障礙沒有適當治療,許多併發症將隨之而來,如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在台灣最常見的治療是置放鼻胃管,以灌食取代由口進食。然而近幾年來醫療觀念進步,為了避免長時間配戴鼻胃管對病人身心造成影響,鼻胃管置放與移除的時機,越來越受到關切。

如果發現用餐時間過長、進食意願降低、體重短時間內明顯下降、進食過程中咀嚼困難、流口水、無法將食物成功吞下或進食伴隨嗆咳,嚴重者會在嗆咳後肺部感染,須特別注意。短時間內無法恢復正常吞嚥,或面臨日漸吃力的吞嚥障礙,建議到復健科尋求語言治療師、呼吸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的協助。

長期置放鼻胃管 導致身心負面影響

若經專業人員判斷,短時間內吞嚥訓練能有效恢復吞嚥功能,可建議暫時置放鼻胃管並接受吞嚥治療,安全進食後即可評估移除鼻胃管。若退化性疾病造成吞嚥障礙,專業人員判定只能恢復部分由口進食,或需長時間依靠鼻胃管補助養分供給,則可考量給予其他治療,如胃造口。

研究報告指出,長期裝置鼻胃管對病人身心皆有負面影響,如限制社交互動,鼻胃管亦會與食道及胃摩擦造成發炎或潰瘍。研究指出,有長期吞嚥障礙的病人,使用胃造口替代由口進食,能明顯改善營養攝取、提升生活品質。

羅惠郁醫師表示,如果疾病引起的吞嚥障礙需要較長時間(3個月以上)恢復,先以胃造口為主要營養供給來源,同時進行吞嚥訓練,當吞嚥功能回復至可接受範圍時(有部分嗆咳但身體保護機制可以克服),即可移除胃造口,恢復由口進食,既能減少置放鼻胃管造成的心理障礙,也能夠安全維持足夠的營養攝取。(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697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1名年僅29歲的林小姐,時常感覺肩頸痠痛、肌肉緊繃,閒暇之餘最喜歡安排按摩放鬆行程來舒緩不適。因Covid-19疫情關係,無法安排按摩行程,肩頸痠痛症狀比往常更加明顯,就算使用痠痛貼布來舒緩不適,效果也很有限。 白天長時間使用電腦、下班躺沙發滑手機 小心頸椎...

閱讀詳情 »

2021.07.14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7月14日為止,已經有753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為抵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啟動學校停課不停學的措施,讓學生在家學習;許多企業也改採居家辦公,並建議民眾也減少外出,所以宅在家成為多數人時下現況。太愛吃體重失控  宅在家易發胖根據專家指出,除了年齡、潛伏疾病外,肥胖也增加了重症風險,國民健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失智症到目前為止沒有特效藥,但想預防延緩失智、失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運動,尤其因應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失智症病友無法前往失智據點活動,加上長期無法外出,家屬不妨增加病友白天的活動量。新竹臺大分院復健部楊榮真物理治療師指出,規律運動可促進大腦血液循環、維持體能,尤其失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