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哪些人容易水中毒?

哪些人容易水中毒?

飲水對維持健康至關重要,但過量飲水卻會有礙健康!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一般正常喝水通常無須擔心水中毒的問題,然而,若是在劇烈運動、大量出汗後喝水,或是嚴重腹瀉後欲補充水分時,就要特別小心留意水分攝取量,並應適度補充電解質,以免造成血鈉過低而出現水中毒的症狀。

 

哪些人容易水中毒?

 

一般來說,平日正常飲水是不會造成健康疑慮的,柳朋馳醫師表示,通常是在短時間喝下極大量的水分才會有水中毒的可能,尤其以下幾種狀況時需特別留心為佳:

 

1. 大量出汗後

夏日天氣悶熱,若是在陽光曝曬下大量出汗,或是跑完馬拉松等長時間或劇烈運動之後,都可能會有想要大量補充水分的舉動。然而,柳朋馳醫師提醒,大量出汗會使體內的電解質流失,若只是單純大量喝水時可能會造成低血鈉的水中毒症狀,故建議在運動後可改喝鹽水或運動飲料,補水之餘也補充流失的電解質,即可降低水中毒的可能。

 

2. 嚴重腹瀉者

腹瀉拉肚子也會造成身體脫水的狀況,若只是單純補充水分可能也會導致血鈉過低的狀況,這種情況尤其以幼童較為常見。因此,若孩子出現腹瀉狀況時,家長可讓孩子補充淡鹽水或電解溶液,避免大量飲用白開水,以免水中毒

 

3. 精神疾病患者

部分精神疾病患者也可能會出現無節制大量飲水的狀況,像是思覺失調症、強迫症、自閉症患者等。若察覺患者有此類狀況時,家人應主動限制每日飲水量,以免發生水中毒的狀況。

 

4. 藥物作用 

部分藥物可能會有利尿作用,會使體內水份大量代謝而造成電解質失衡,或是用藥後出現口渴的副作用,亦可能導致患者不自覺大量飲水而出現水中毒的症狀,包括像是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抗癲癇藥物或是利尿劑等。

 

5. 1歲以下嬰幼兒

1歲以下嬰幼兒的腎臟功能尚未健全,日常從喝奶、副食品中就可以獲得足夠的水份,尤其是6個月以下嬰兒以奶為主要飲食來源,更是不用額外補充水分,若不慎攝取過多水分,將可能導致水中毒的症狀,值得家長多加留意!

 

水中毒相關問題,建議諮詢「腎臟科、家醫科、急診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 柳朋馳醫師

 

延伸閱讀:

【什麼是水中毒】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3286

【一天該喝多少水?】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3069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指教,感蝦哩

 

 

喜歡健談,可以給我們一個讚,

比喜歡更喜歡,可以按下分享,

超喜歡健談,請告訴親朋好友。

健談 havemary.com 用健康漫畫方式,帶你簡單瞭解正確健康概念與疾病,讓大家一起漫漫健康~想看每日最新健康資訊嗎?請上健談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avemary
哪些人容易水中毒?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王聿瀠 劉宇軒 范綱儀/台北報導 隨著本土疫情趨緩,口罩大鬆綁來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正式宣布,自3月1日至3月31日適度放寬防疫措施,並調整相關規定,其中一口氣放寬戴口罩規定,增加4種例外情形,之後包括室內外運動、室內外拍攝照片、自行開車、談話...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趨緩,探病不用再重重關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公布,衡酌醫療機構防疫安全及民眾探病需求,自3月1日起調整醫院探病管理措施,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及高雄市的醫院除例外情形之外,維持禁止探病;其餘縣市的醫院有條件開放探病,探病者只要打過三劑疫苗滿14...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未來沒有升級、降級了!一級、二級、三級的疫情警戒標準正式走入歷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4)日強調,在行政院長蘇貞昌指示下,國內正式在疫情之下步入正常的生活 ,他說,可以宣布開始走向「經濟防疫新模式」,未來將會改為每個月做檢討,決定加嚴或放鬆防疫措施。...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公布本土確診+7!值得注意的是,繼新北市之後,台北市也出現一名加強型防疫旅館的女護理師確診染疫,是在每7天例行PCR篩檢時發現,先前2月7日及16日二次採檢結果都是陰性,但21日出現有喉痛症狀,22日就篩檢陽性,最近的上班日為17日、1...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