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喉嚨有痰怎麼辦?身體竟然自帶「化痰湯」,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喉嚨有痰怎麼辦?身體竟然自帶「化痰湯」,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咳嗽有痰真難受,想出來又出不來,有時候吃藥都是不管用的,到底該怎麼辦呢?在一些中醫學中治療痰多是很有方法的,你知道中醫是怎麼治療痰多的嗎?痰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人會有痰呢?是身體出問題了嗎?接下來就帶你一起看一下痰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咳出來的「有形之痰」不難對付,停滯在經絡中的「無形之痰」才難纏。所謂「百病皆由痰作祟」,很多現代病,如三高症、脂肪瘤、不孕不育、胃病、中風、心臟病、腦血栓等,都與痰邪有關。

喉嚨有痰怎麼辦?身體竟然自帶「化痰湯」,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痰濕的產生與脾胃運化能力下降有關,中醫祛痰有一經典方劑———二陳湯,由法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生薑、烏梅六味藥組成,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之所以稱為「二陳」,是因為兩味主藥(法半夏和陳皮)都是年頭越陳,效果越好。法半夏有燥濕作用,可以化痰濕;陳皮不僅理氣化痰,還有燥濕和胃之功;配合烏梅斂肺止咳,生薑抑制半夏毒性,共同組成此化痰經驗方。

與方劑類似,我們身體上也有自帶的二陳湯———豐隆、陰陵泉兩個穴位。豐隆穴是化痰祛濕的經驗取穴,既能化有形之痰,又能化無形之痰。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兩個穴位一起按揉,每天10分鐘,力度均勻、 柔和、滲透,就相當於服了身體自帶的化痰湯。十分推薦給平時頭重身困、咳嗽痰多、口中黏膩、胸腹脹滿、形體肥胖的痰濕之人。

痰的病證特點:痰滯在肺,可見喘咳咯痰;痰阻於心,心血不暢,而見胸悶心悸。

喉嚨有痰怎麼辦?身體竟然自帶「化痰湯」,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痰迷心竅,則可見神昏,痴呆;痰火擾心,則發為癲狂;痰停於胃,胃失和降,可見噁心,嘔吐,胃脘痞滿;痰在經絡筋骨,則可致瘰癧痰核,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陰疽流注等;痰濁上犯於頭,可見眩暈,昏冒;痰氣凝結咽喉,則可出現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之病症。

中醫認識痰飲病證,除根據臨床病證特點外,還常結合舌苔滑膩,脈滑或弦等全面綜合分析,以進行判斷。

中醫有「見痰休治痰」之說。生痰之源有寒、熱、燥、濕、風、郁、虛之別,風又有外風、內風(肝風內動)之異,虛也有心、肺、脾、腎的不同。當堅持辨證以求其本,標本同治方為上策。治痰當調氣。 儘管痰證的表現千奇百怪,但痰的產生與氣機不調有關係。常用的化痰藥物貝母。《五十二病方》中亦記載有常用的化痰藥物如半夏、服零(茯苓)、白附(白附子)等。

中醫辨證治痰多

喉嚨有痰怎麼辦?身體竟然自帶「化痰湯」,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寒痰

由寒邪犯肺,使肺內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熱飲,舌苔薄白或膩,小青龍湯加減:桂枝6克,制半夏10克,乾薑6克,細辛 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氣喘加炙麻黃6~9克。

風痰

由風邪侵肺即傷風引起,開始痰白稀,以後可轉黃黏痰,病人怕風,舌苔初起白,後轉薄黃,杏蘇飲加減:杏仁10克,蘇葉6克,荊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 10克。。痰色轉黃,加膽星6克,連翹1 O克,銀花1 2克。

熱痰

由熱邪侵肺或先受風或寒邪而發高熱數天後,使津液燒灼而轉化為黃黏痰,病人怕熱喜涼飲,舌紅苔黃膩,瀉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 0克,甘草5克,生石膏 30克,黃芩1 O克,杏仁10克,膽星6克。

濕痰

濕邪侵人人體(如居潮濕環境),使肺、脾功能失調或飲食不節而運化失調引起。痰為白色稀水樣,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膩,二陳湯加味:制半夏 10克,橘紅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 1 5克,蒼白朮各10克。

有效護理辦法

喉嚨有痰怎麼辦?身體竟然自帶「化痰湯」,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咳嗽同時有高熱症狀時,睡覺時墊一個冰枕頭可緩解,也可用冷手巾敷額頭,洗個冷水澡也不錯;只是單純的咳嗽嚴重,就要注意休息和保暖,寒冷的冬天,要帶好圍巾,多喝熱水,不要去空間不流通或太過乾燥的地方;如果咳嗽咳到呼吸困難的程度,要馬上準備氧氣袋給氧,否則會發生意外。

via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許多女性對於私密處都有難以啟齒的困擾,尤其是近日天氣轉熱,常覺得悶悶、濕濕的,甚至出現異味、搔癢感,反覆發作的陰道炎,更是讓許多女性朋友們超級困擾,一整天的心情都可能被影響。中醫師張文馨表示,私密處的保健不容忽視,持續反覆陰道感染,若病菌往上跑到子宮,可能進一步引發骨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防範自殺,醫師籲媒體遵守「六不六要」!立法院日前二讀通過「自殺防治法」草案,規範網路、出版品、廣播、電視等媒體不得詳細報導自殺方式及原因,違反者將處最高100萬元罰鍰。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精神科醫師陳俊鶯指出,研究證實過度報導自殺會誘發自殺事件,國際共識要零報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35歲的陳姓女子從事服務業,某天開始常常恍神,自言自語,後來症狀越來越嚴重,還莫名跟顧客吵架。主管查覺陳女不對勁,建議就醫,但陳女家屬無法接受,最後陳女症狀甚至嚴重到無法順利工作,遭公司解雇,家屬帶才她至臺中醫院精神科找劉怡君醫師就診,診斷為思覺失調症,經過多次門診、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也會擔心吃太多藥會傷腎嗎?但若身體不適時,自己擅自買藥服用或調整用藥,小心反造成腎臟負擔。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預防腎臟病的發生,應謹守 「護腎33-預防3高,3檢不漏」原則,也就是預防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三高,且若在現有病史固定服藥期間,出現身體不適等症狀時,應立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