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喘咳血腫暈 肺動脈高壓5大症狀

喘咳血腫暈 肺動脈高壓5大症狀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K小姐是一名單媽媽,獨自扶養2個兒子長大,9年前出現呼吸急促、暈眩等症狀,直到6年前才診斷出罹患肺動脈高壓,多年來積極配合醫師與醫療團隊治療,不料去年又發現罹患乳癌第二期,在高雄榮總醫療團隊的陪伴下,順利開完刀,並持續進行化療當中,且肺動脈高壓控制良好。高雄榮總鄭紹宇副院長表示,希望藉由舉辦氣喘如牛登高競賽,讓民眾親身體驗肺動脈高壓之苦,將心比心,並呼籲有相關症狀的民眾提高警覺,及早診斷並接受治療。

初期症狀不明顯 喘咳血腫暈口訣分辨

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暨心臟學會肺高壓暨循環委員會主任委員黃偉春醫師表示,肺高壓是指當流經肺部血管血壓過高的情形,其中因為肺動脈血管阻力增加造成右側心臟過度負荷的情況,則屬於「肺動脈高壓」。肺動脈高壓症狀的口訣為「喘、咳、血、腫、暈」,分別意涵為喘(活動時呼吸困難)、咳(咳嗽)、血(咳血)、腫(下肢水腫)、暈(暈厥或頭暈),因初期症狀特異性不高,甚至沒有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確診不易;若是疾病發展到後期,嚴重時很輕度的活動也可能造成昏倒、脈搏過快、咳血、唇色變藍的狀況,甚至產生右心衰竭、猝死,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肺動脈高壓患者的預後十分關鍵。

藥物治療能有效控制病情 呼籲提高警覺及早治療

黃偉春主任解釋,肺動脈高壓可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兩大類,區別在於致病原因,原發性通常病因不明,平均每百萬人約僅有6~10人罹病,被列為罕病之一,患者以女性居多,約為男性的2倍,罹病高峰年齡為40~50歲;續發性成因則較多元,與許多其他疾病相關,其中又以結締組織疾病與先天性心臟病的患者,為續發肺動脈高壓之高危險族群。

早期確診與正確治療是影響肺動脈高壓兩大重要因素,過往肺動脈高壓無專屬治療藥物時,死亡率極高,5年存活率僅36%,所幸近二十年來,已有不少肺動脈高壓專屬藥物被研發出來,大幅改善患者的存活率與生活品質,透過早期介入與專屬藥物治療,幫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緩解症狀,有機會恢復正常生活。心臟內科鄭錦昌醫師同步呼籲,民眾若出現相關「喘咳血腫暈」症狀,就應提高警覺,儘快至相關專科就診評估;若為結締組織疾病與先天性心臟病等續發高危險族群,更應定期回診、接受心肺功能評估,及早診斷與治療,遠離肺動脈高壓威脅。

【延伸閱讀】手肘摸到不明硬塊 竟罹患罕見皮膚癌「默克細胞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13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臺灣工人的形象,大多會與抽菸、檳榔、威X比及保X達等酒精性飲料聯想在一起,互請「提神物品」的工地文化與生態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由於菸及檳榔都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醫護團隊至南投市的一處工地,為工班師傅安排衛教與篩檢,為勞工健康把關。口腔癌好發率 建築業為...

閱讀詳情 »

健走功有利於腦部的活化 腳部與腦之間有神經連線, 只要腳部健康,腦部神經就健康,可避免失智與憂鬱。 我們經常可以在報章雜誌及網路上看到相關的報導:走路可以促進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改善運動控制及工作記憶,維持腦神經的活力。醫學專家也透過觀察老年人的走路姿勢得知,走路變慢,變得不穩定者,很可能是阿茲海默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大甲鎮瀾宮6月11日開始展開9天8夜的媽祖遶境活動,徒步300多公里的路程,高溫酷暑以及午後雷陣雨成了信眾的另一項考驗。體態平衡中心物理治療師鄭融表示,長時間走路遶境,對腳底的負擔很大,尤其在悶熱氣候下,民眾容易選擇包覆性差的鞋子,而造成足部穩定性不足,如果在遶境過程中開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受到疫情的影響,口罩儼然已成為民眾出門的必備單品,由於臉龐被口罩遮住了將近三分之二的面積,因此五官中唯一露出的雙眼便成為視覺上的焦點;據統計,台灣逾9成的民眾都有用眼過度造成的提早眼老化問題,即便化上俐落的眉妝與精緻的眼彩,仍遮掩不了眼周的鬆弛、淚溝、黑眼圈、眼袋等勞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