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喝酒就臉紅罹癌機率高? 國衛院證實頭頸癌風險增

喝酒就臉紅罹癌機率高? 國衛院證實頭頸癌風險增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有人喝酒之後就容易臉紅、心悸,這極可能是因為體內的ALDH2基因產生變異或缺損。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證實, ALDH2基因產生變異或缺損者,因無法有效代謝乙醛,容易導致乙醛累積在體內,使頭頸癌風險提高3至4倍。

 

即使ALDH2基因並未異常,但經常飲酒仍會增加致癌風險,假設每周習慣飲酒1次,罹患下咽癌機率是未飲酒者的19倍。目前頭頸癌名列我國男性常見癌症第4名,包含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與喉癌等。

 

研究證實,大多數頭頸癌與吸菸、嚼檳榔與飲酒等行為有關,近幾年來男性吸菸及嚼檳榔的比率顯著降低,但酒精消耗量卻持續上升。

 

為了解頭頸癌風險與預後影響,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與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共同合作,研究團隊將2010年至2018年收案的700多名頭頸癌患者進行問卷訪談,探討罹癌前的飲酒習慣,並抽血檢測基因。另有700多名健康者做為對照組,分析2組罹癌風險。

 

研究發現,如果每周至少喝1次酒,不論喝啤酒、紅酒、烈酒,與沒有喝酒者相較之下,罹患頭頸癌風險會增加1.6倍。進一步分析癌別又以下咽癌風險最高,可達19倍;其次為口咽癌3.8倍、喉癌1.5倍、口腔癌1.15倍。

 

為何飲酒者罹患下咽癌風險最高?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劉柯俊研判,可能與喝酒習慣有關,如果大口灌酒,酒一入口後會直接衝到下咽處,長期下來恐增加病變風險,但具體原因仍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研究也發現,酒精不但可能引起頭頸癌,如果患者持續喝酒還可能促進癌細胞生長及轉移。調查顯示,與沒有飲酒的患者相比,持續飲酒的頭頸癌患者死亡風險高出1.5倍。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已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副研究員張書銘表示,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與罹患頭頸癌風險呈正相關,約2成2患者皆予與長期飲酒有關,建議國人飲酒應該小酌即可。

 

酒精代謝基因ADH1B與ALDH2的變異,將會影響酒精致癌風險的程度,如果這些基因異常,罹癌風險更高;約有5成頭頸癌患者屬於基因異常且常酗酒。

 

值得一提的是,飲酒對於身體致癌威脅是長遠的,有飲酒的人如果想讓自己罹癌風險與從未喝酒者相當,必須戒酒超過10年才可能打平。臨床觀察,有飲酒的癌友被確診時大多屬於末期,腫瘤面積較大也較容易轉移。

 

張書銘說,除了頭頸癌以外,越來越多研究證實飲酒也會增加食道癌、肝癌、大腸癌及乳癌等風險,約有一半國人屬於ALDH2變異,希望國人能正視飲酒所帶來的健康危害。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中醫被視為中華地區歷史悠久的醫學至寶,許多民眾除了至中醫院就診外,更會至坊間中藥行「抓藥方」;儘管中藥行經營者多具有經驗,但多半缺乏藥理背景。對此,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古博仁呼籲,政府應積極制定完整措施辦法,不僅保障民眾健康無虞,同時也給予中藥行可因應調整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日前毒性強烈的僧帽水母出現在台灣沿海,若民眾誤觸,恐產生「水母性皮膚炎」,甚至喪命。美容皮膚科診所院長徐常捷警告,水母觸手有劇毒性刺絲包,嚴重會併發噁吐、胃痛、呼吸困難等全身性症狀。若不慎接觸,切勿潑灑尿液、氨水、清水等液體,以免加劇毒性釋放;除觸手體體積過大外,應使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大數據已成為智慧醫療發展重要的一環,隨著各大醫學中陸續建構健康大數據,台北榮總也不落人後,加入智慧醫療行列,臺北榮總院長張德明以及轉譯研究科主任吳俊穎的領導下,協同資訊室以及各單位專家,花了九個月時間,建構完成大數據中心,並開放研究者申請使用。健保資料庫結合大數據 仍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萬博超報導】背部常發冷,小心睡不好又咳嗽!中醫師提醒,背受寒的民眾,不僅容易精神不佳,還可能經常夜咳。六大部位保暖 健康身體好台北慈濟醫院中醫科陳建霖主任表示,人體的脖子、背、肩膀、肚臍、膝蓋,腳底等六個部位的保暖相當重要,曾收治一名二十多歲的女子,從小到大身體不錯,少生病,但常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