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器官移植新紀錄! 小腸中風罹病11年獲重生

器官移植新紀錄! 小腸中風罹病11年獲重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一名65歲黃先生,十一年前突發性腹痛,罹患罕見腸系膜動脈栓塞,俗稱小腸中風,術後雖然保住性命,卻失去所有小腸,吃完即瀉無法吸收,連基本進食權都被剝奪。今年8月,黃先生在臺北榮總幸運獲得器官移植機會,在罹病11年後完全脫離全靜脈營養,重新享受進食喜悅,並創下全國唯一醫學中心所有器官移植,包括心、肺、肝、腎、胰及小腸皆完備的嶄新紀錄!
小腸移植複雜艱鉅 考驗跨團隊合作默

移植團隊兒童外科蔡昕霖醫師表示,小腸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為複雜且艱鉅的治療,每年全球執行量大約只有100例,遠低於其他器官。主因是受贈者嚴格的篩選條件,包括短腸症患者必須能夠長期存活,並通過移植評估;以及醫療團隊執行能力、具照顧腸道衰竭患者的能力等等,皆必須考量在內。
長達9小時移植手術 順利完成任務

術前移植外科龍藉泉主任說明,團隊經過多次推演擬定計畫,由兒童外科劉君恕主任、蔡昕霖醫師及鍾孟軒醫師負責執行。在摘取捐贈者小腸時,受贈者的移植手術也同時進行,需在最短的器官缺血時間將小腸植入。
移植團隊默契良好,克服困難的腹腔沾黏剝離,完成精密的動靜脈血管與腸道重建。另外,麻醉部鄒美勇主任指導麻醉團隊與移植團隊合作無間,讓長達9個多小時的移植手術順利完成。

術後照顧嚴峻挑戰 避免器官發生急性排斥

重症醫學部重症外科王鑑瀛主任表示,患者術後照顧更是嚴峻挑戰,由多專科團隊悉心照護之下,黃先生逐漸開始進食,並且順利轉到移植病房。由內視鏡中心王彥博醫師與李沛璋醫師,負責定期內視鏡檢查與腸道切片;病檢部外科病理科李芬瑤主任迅速判讀病理組織,預防術後常見的急性排斥,讓進食節奏與免疫抑制藥物劑量調整有依據。
黃先生相當感謝整個醫護團隊,在植入全新的小腸後,終於能順暢的吸收水分與營養,並在移植後30日完全脫離靜脈營養治療,術後50日順利出院。

【延伸閱讀】

台灣拜耳結合社企 議題式遊戲培養孩子思考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414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我們的步伐太過時,我們的軀體太脆弱,我們的生命太短暫。」此言來自著名法國華裔藝術家常玉,足以確切形容罕見疾病患者的境遇。罕病患者天生與眾不同,他們的人生路卻顯得孤獨。一般而言,由罕見疾病及藥物審議委員會所認定的罕病,盛行率只有萬分之一以下,如此少見的疾病,無論診斷、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你知道嗎?平時睡太少,又過量運動,致死的風險大大提升,家庭醫學專科王姿允醫師根據2012年美國心臟協會的發表,「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的人更容易得到心臟病。」 過去的睡眠研究都是西方人為主,而亞洲人在2021年《JAMA Net work》有一篇日本國立癌症中心做的研究,囊括日...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高雄報導】高雄有位媽媽幫自己10個月大的孩子洗澡,想說氣溫涼涼的,幫寶寶用比平常熱的水洗澡。沒想到,寶寶突然眼睛上吊、四肢抽搐、嘴唇發黑,家長火速將他送急診。醫師判斷為「卓飛症候群」,將做基因檢查確認。這個疾病遇到較炎熱的環境,以及體溫過高就會發病,嚴重時可能損傷腦部。 高雄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