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四、五十歲就失智?!失智不是老年人專利,這些人居然是高危險族群?!如何分辨與預防?!

年紀大難免忘東忘西,但你分得清這是健忘? 還是失智?臨床觀察發現,許多人常將健忘與失智搞混,也不懂得分辨,通常我們談失智症,講的是照顧父母、甚至是祖父母,失智不只找上老年人,台灣約有兩萬人4、50歲就發病。到底年輕型的失智是怎麼發生,有沒有徵兆?TVBS《健康2.0》教大家如何分辨與預防失智症。

四 五十歲就失智?!失智不是老年人專利,這些人居然是高危險族群?!如何分辨與預防?!

 

失智症的徵兆

  • 言語表達有障礙:一般人偶而會想不出某個詞彙,失智症患者卻時常想不出來,甚至以替換詞代替簡單的名詞,如郵差會說成…送信的人、司機會說成…開車的人…等。
  • 東西擺放錯亂:一般人偶而會隨手亂擺物品,但失智症患者卻常常將物品放在非習慣性或不恰當的位置,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
  • 無法勝任最熟悉的事:如英文老師連基本的單字都不知道;自年輕即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經常走錯路;廚師不知如何炒菜…等。

 

失智症潛伏期竟長達25年?

四 五十歲就失智?!失智不是老年人專利,這些人居然是高危險族群?!如何分辨與預防?!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榮民醫學中心的失智症研究專家 Deborah Barnes 博士,她整理分析近 10 年有關失智症危險因子。如果以全球罹病的盛行率做為依據,風險大多來自不良的生活習慣.依次別為低教育程度、抽菸、不愛運動、憂鬱、糖尿病、中年高血壓和中年肥胖。而且以人口特質的風險評估(PAR)為基礎,發現全球的失智症患者,約一半以上與七大危險因子有關。

另外,年齡一直被全世界公認為失智症頭號致病原因,最新的多項研究更發現在不同年齡層所出現的高血壓、血壓過低、肥胖或體重過輕、憂鬱等現象,都容易導致失智症上身。

 

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高達6成,真的是這樣嗎?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部組織會有一種「β 類澱粉蛋白質」(β-amyloid)大量囤積的現象,這會造成神經細胞的死亡,進而使腦部的功能逐漸退化。

過去研究顯示,糖尿病患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比較高,是沒有糖尿病者的 1.5~2 倍,推測可能是因為高血糖造成動脈血管的硬化,而加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症狀;此外,初期的第 2 型糖尿病患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偏高,也會間接增加腦部組織 β 類澱粉蛋白質的囤積。

還有別攝取過多的糖!阿茲海默症肇因於腦部不正常的蛋白堆積,此時腦部的免疫系統會活化以因應這些有害的堆積物,而 MIF 蛋白即是扮演活化此免疫反應的一個細胞激素(cytokine)。研究團隊發現 MIF 醣化後,活化免疫反應的活性大幅下降,這可能也是 β 類澱粉蛋白質大量囤積在腦部的一項重要因素。

 

遇到失智症患者應該怎麼溝通?

四 五十歲就失智?!失智不是老年人專利,這些人居然是高危險族群?!如何分辨與預防?!

1.簡單說一件事,利用手勢、身體姿勢幫忙溝通

2.提供是非題,讓患者可以輕易選擇

3.說話速度放慢,並降低說話音調

4.重複解釋訊息

5.讓患者有足夠時間回答,不中斷

6.多說你可以,少說你不可以

                                                                                            

更多精彩節目內容,請鎖定TVBS 56頻道週六、日晚上21:00的《健康2.0》。

《健康2.0》Youtube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病例+267!全台逾半縣市淪疫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9)日下午宣布,即日起提升全國為三級警戒,措施比照雙北,先預計實施到5月28日,陳時中強調是為了全國標準一致、一體執行。陳時中更說「台灣目前沒有要升四級」、「也沒有升四級的背景條件」。 中央...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病例才一周時間就新增破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又公布國內新增27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67例本土及8例境外移入,在雙北升為三級警戒僅4天之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宣布全國齊升為三級警戒,回應外界擔憂疫情是否失控?陳時中強...

閱讀詳情 »

【沁諠 編譯】 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生物學家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發現一組獨特的超級增強子,會刺激與三陰性乳腺癌有重要關連的基因,使之變得活躍;若除去這些超級增強子,能減慢腫瘤增長。研究成果將有助研發針對三陰性乳腺癌的藥物,提高患者的存活機會。 研究由生物醫學系副系主任王鑫博士及助理教授錢玥明博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