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國人安眠藥使用率上升 輕微失眠患者可靠5大習慣助眠

國人安眠藥使用率上升 輕微失眠患者可靠5大習慣助眠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是否時常翻來覆去無法入眠,或醒來後就再也睡不著。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最新民調發現,全台約4分之1至5分之1的民眾有睡眠困擾,約有4成國人出現輕度失眠。臨床醫師則發現,疫情期間因失眠求診者增加3成,主因為經濟、人際、工作等壓力沉重。


安眠藥使用不當仍有風險 全球用量台灣位居第10


為了讓失眠患者獲得妥善治療,並減少鎮靜安眠藥不當使用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日前於「安眠藥安嗎?台灣失眠問題現況與安眠藥處置策略」論壇,除了發表調查結果,並提出5個良好睡眠衛生習慣,希望民眾一夜好眠。


該項策略研究計畫,係由台灣大學名譽教授李明濱醫師及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為堅教授共同主持,彙整國內外失眠診治、安眠藥使用與非藥物治療指引暨跨科臨床觀點,邀集國內睡眠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共同編纂「失眠診治準則」,調查台灣鎮靜安眠藥使用趨勢及民眾失眠因應與醫療處置現況。


據統計,台灣在民國103至107年整體鎮靜安眠藥使用總量有上升趨勢,醫令總量曾一度到達9億7千多萬筆資料,近幾年來,在全球用藥量排行榜中,台灣位居第10名


許多患者未就醫使用安眠藥 私自服用恐出現戒斷症狀


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副教授吳佳儀表示,國內最常被使用的安眠藥「佐沛眠」(Zolpidem)醫令申報量,在107年就多達1億3千多萬筆,顯示睡眠困擾的民眾明顯增加,愈來愈需要與依賴於安眠藥,才能入眠。


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失眠患者並未就醫,而是從親朋好友取得安眠藥,但這些都是處方藥物,容易造成藥品不當使用,以致增加反彈性失眠、復發性失眠、戒斷症狀、成癮、濫用與依賴等副作用


李明濱教授說,這1、2年,國人失眠盛行狀況與前幾年差不多,但疫情帶來的眾多壓力,讓不少人睡眠障礙與憂鬱症狀的嚴重度明顯增加。


國人安眠藥使用率上升 輕微失眠患者可靠5大習慣助眠

▲5個睡眠習慣幫助你一夜好眠。(資料來源/台灣大學醫學院提供;圖/NOW健康製作)


疫情影響睡眠患者曾3成 輕微失眠可靠5個習慣改善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陳錫中表示,疫情期間因睡眠困擾求診者約增加3成,其中又以高齡者居多,原因在於防疫期間,較少出外活動,少了運動及人際互動,身心壓力沉重,以致睡眠品質變差。


在治療上,陳錫中表示,輕微失眠患者不一定服用安眠藥,建議多曬太陽、做運動,或者學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瑜伽、冥想、靜坐、氣功、禪修等,均可改善睡眠障礙。吳佳儀則分享5個睡眠衛生習慣,有助於民眾一夜好眠。


1.校正生理時鐘:早上固定時間起床、多接觸光源讓褪黑激素下降。
2.累積睡眠能量:日間多活動、限制白天躺床時間、避免喝含咖啡因飲料。
3.營造優質睡眠環境:儀式感告訴自己要睡覺了、關掉3C產品。
4.學會放鬆技巧:睡覺時放鬆,不要想著「要睡著」、腹式呼吸。
5.找出疲勞原因:別讓疲勞阻礙睡眠能量的累積,就要找出疲勞真正的原因。


李明濱強調,失眠問題未能妥善處理,或是濫用安眠藥,就可能導致身心健康嚴重失衡,甚至引發藥駕、過量安眠藥自殺、藥物成癮等社會安全問題,失眠患者務必積極就醫。


更多NOW健康報導
▸植牙不單是補缺! 牙醫師:術前應同時評估牙周與齒列
▸開學視力檢查近視度數暴增 疫情期間用眼習慣改變惹禍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COVID-19仍在全球肆虐,遠距醫療應用於防疫層面,解決居家隔離、檢疫民眾的醫療需求。衛生福利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受疫情影響患者一旦有就醫需求,可先聯繫當地衛生局由指定醫院的醫師進行聯繫,採用視訊方式診療,再由家人拿著健保卡,前往醫療院所刷卡領藥,看似鬆綁的遠距醫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許多女性都以為更年期等於停經,常常以月經有無作為更年期的判斷準則,而忽略更年期的可能,誤判為其他疾病,所以始終找不出身體煩躁、睡不好、頭暈的起因。知名中醫師彭溫雅提醒,簡易判斷方式,首先判斷年紀,因為進入更年期年齡約45~55歲,其次不舒服的症狀持續多久,如果有煩躁、睡...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寶寶在夜裡發燒、哭鬧不休,該在第1時間就餵食退燒藥嗎?可以一邊服用退燒藥,一邊使用塞劑嗎?這是每個家長都曾有過的照護疑問。兒科醫師表示,只要依照使用規定,其實退燒藥物相當安全,但不可重複給藥,以免引發藥物中毒或副作用。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過敏感染科約聘主治醫師、親子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糖尿病患者平時除了透過藥物控制血糖,最關鍵仍是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郭建志醫師指出,中醫治療上會針對糖尿病多渴、多食、多尿等上消、中消、下消三階段的症狀對症下藥,但預防勝於治療,控制血糖仍得靠生活飲食與運動調整最佳。130公斤男長期血糖高 竟引...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