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坐著比站著輕鬆? 復健科醫師:姿勢不良椎間盤易突出

坐著比站著輕鬆? 復健科醫師:姿勢不良椎間盤易突出

【NOW健康 楊芷晴/新北報導】現代人常久坐辦公室、斜躺沙發滑手機或搬運重物施力不當等,因長期姿勢不正確,導致慢性腰痛、下背痛及臀腰部酸痛,急性嚴重期甚至出現手麻、腳麻等症狀,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原來罪魁禍首是椎間盤突出。


腰椎壓力坐比站立更大 長期久坐容易出現椎間盤問題


許多人認為坐著比站立輕鬆,其實不然。新生活復健科診所院長康鈞尉醫師表示,因為站立時身體從頭到腳成一直線,坐時身體的腰部與髖關節呈現90度,坐比站時腰椎需承受更多的壓力,如開車司機、工程師等久坐上班族,這些族群長期下來就容易出現椎間盤問題;此外,若進行下背部高強度運動如打籃球、足球等,會有碰撞、常需跑跳、緊急煞車的動作,對於下背部的腰椎都是很大的壓力;還有一些訓練進程過快、姿勢不良的重訓健身者,也容易導致椎間盤的傷害,必須接受專業指導強化深層核心,才能保護椎間盤和脊椎。


脊椎每1節之間都有椎間盤,功能是負責緩衝骨頭與骨頭之間的壓力,而椎間盤主要由髓核和纖維環組成,髓核是1種膠狀軟Q的物質,具有避震效果,外圍有纖維環層層包覆,隨著年齡老化、長期姿勢不正確或受傷過,內部的髓核會逐漸往外移動,如果突然的撞擊或劇烈動作,就可能引發外圍的纖維環突然破裂,髓核流出來,導致腰不能動、腿不能走等急性症狀。


急性椎間盤突出影響生活 壓迫神經可利用增生療法治療


急性期椎間盤突出的治療常見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物、肌肉鬆弛劑,或一般復健常見的熱療、電療或透過按摩來舒緩,此時期必須有足夠的休息。康鈞尉院長指出,如果因神經壓迫出現強烈麻痛症狀,可採用超音波影像導引注射,將消炎藥或幫助神經緩解藥物施用在神經周圍以緩解症狀,或是利用PRP、PLT等增生療法治療,若效果皆不彰,才會考慮以手術方式進行減壓治療。


椎間盤位於每節脊椎骨之間,外側也藉由韌帶將一節節脊椎連結起來,近幾年相當盛行的PRP、PLT等血小板增生療法主要的標的物是韌帶等結締組織,將生長因子施用於韌帶後,能夠刺激組織膠原蛋白再生,就如同將鬆弛的橡皮筋重新拉緊,從深層將脊椎骨進行穩固,就能減少行走坐臥、搬重物時椎間盤突出的機率。


PLT增生療法改善不適感 加速修復時間


傳統PRP治療當場抽血立即注射,血小板濃度會因為身體狀況、離心條件以及人為操作等受影響,無法定量,而且使用後易產生腫脹不適感,約4至6周治療1次;進階版的SSLab PLT採單次抽血,抽完後送進實驗室萃取純化出血小板,製成粉末凍晶,經由生理食鹽水回溶即可使用,治療完相對舒適,也因為快速修復、發炎期縮短,平均2周可治療1次。


康鈞尉院長曾收治1位35歲男性因車禍導致椎間盤突出加重的病患,因坐骨神經壓迫出現疼痛、腳麻等症狀經就醫治療,連續服藥、保守治療2、3個月仍未好轉,之後採取PLT經過為期6周的3次療程,搭配核心運動、下背部肌肉拉伸及按摩等,至今1年未再復發。


預防椎間盤突出必須養成良好坐姿與站姿,康鈞尉院長提醒,坐著時腰和髖關節的角度及膝蓋彎曲角度約90度至100度,是比較良好的坐姿,可藉由靠背支撐;搬重物時應靠近物體,以減少腰椎受力;久坐族應定時起身活動,平時建立規律運動習慣,才能有效強健肌肉的力量,讓腰椎多1層保護。


更多NOW健康報導
▸包皮紅腫推不開別隱忍 包皮槍環切吻合器讓小弟出頭天
▸運動傷害當下冰敷?熱敷? 這幾種情況增生療法助修復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癌症患者不能缺少營養支柱 癌友營養補充補對了嗎?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腸病毒疫情監測資料顯示,已正式進入腸病毒流行期。為防範今年蠢蠢欲動的腸病毒71型流行風險,高雄市衛生局局長黃志中指出,高雄市在腸病毒疫情流行期時關閉醫療院所設屬遊戲設施且妥善包覆。 出現重症前兆病徵 立即就醫 為強化腸病毒防治工作,衛生局依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30多歲的洪小姐,每次月經來總是嚴重腹痛,吃止痛藥仍無法緩解,結婚2年來,都無法成功懷孕,就醫檢查發現有嚴重子宮內膜異位,醫師告知必須切除子宮,但想懷孕的洪小姐不放棄;最後接受改良式的子宮肌腺症切除法,術後1個月就自然懷孕,並生下一名男嬰,終於一嘗身為人母的喜悅。 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辦公族打電腦盯螢幕,又待在冷氣房一整天,或是經常低頭滑手機,眼睛總感覺乾澀、疲乏,甚至模糊不清;中醫師莊雅惠推薦一款「桑葚養眼茶」,具有滋潤眼睛、明目保養的功效,還能提神醒腦。 3C族易眼睛疲勞 開業中醫診所院長莊雅惠指出,現代人常有過度用眼的壞習慣,尤其3C產品盛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多說好話」充滿正面能量,可以讓自己跟別人都更快樂,但多說是多久說一次呢?根據「兒童青少年鼓勵語詞與情緒關係調查」發現,有近四成的兒童及青少年許久沒有聽到好話了,而其中多半是因為課業或考試表現不佳,而沒有得到父母的鼓勵,但千萬別忘記,常說好話的人,也會較常聽到好話。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