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不愛運動,增加慢性疾病上身風險!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4年健康危害行為監測調查,以電訪方式,訪問全台共20縣市,結果顯示,15歲以上台灣民眾身體活動量不足率達76.3,每週運動未達世界衛生組織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建議量,且女性運動量不足高於男性。國健署提醒,台灣十大死因中其中6項疾病,皆與運動量不足有關,鼓勵民眾平日部分路段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部分可以腳踏車或健走,增加運動機會,還能減少空汙。
該調查針對全台灣共20縣市進行電話訪問,每縣市調查人數約1068人,總人數達約2萬多人,統計結果發現,15歲以上台灣民眾身體活動量不足率達76.3;性別部分,女性身體活動量不足比例達83.1%,高於男性69.5%;年齡層則以35-39歲的身體活動量不足情形最為嚴重,為83.2%。進一步分析,運動量不足前三名縣市為苗栗縣78.8%、雲林縣78.3%以及新竹市78.2%;雖然排名最後的是臺東縣,但其比率也高達71.0%,由此可知台灣民眾普遍運動量不足。
台灣國健署副署長游麗惠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標準,身體活動量不足率是指每週運動未達到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建議量,此次電訪結果資料分析,雖然無法解釋影響各縣市運動不足差異的原因,但能明顯發現台灣民眾運動不夠,多屬靜態生活形式。
游麗惠說,台灣十大死因中其中六項疾病,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以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均與運動不足有關。
游麗惠呼籲,為了健康,民眾應多運動,平日可採用「動態交通」,包括利用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例如公車、捷運、火車等;或混合方式,部份路段騎腳踏車、部份路段搭火車或捷運,不只節能減碳、降低空氣污染,又能增加身體活動量。
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她特別提出可騎自行車代其他運動,不但能增進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肥胖的健康風險,也比一般健走消耗的熱量更高。
國家衛生研究院教授溫啟邦利用台灣大型追蹤世代的研究中指出,每天運動15分鐘(每週約90分鐘)可以減少14%總死亡、10%癌症死亡及2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並延長3年壽命。
相關搜尋: 醫療常識醫療保健常識與病狀醫學常識心臟缺氧醫學常識問答題醫療常識諮詢醫學常識婦女醫學常識器官醫學常識醫療小常識醫學小常識致命的醫學常識家庭醫學常識
相關推薦
看看這12歲的小孩的訓練方式多麼恐怖...我們籃球打不贏人家是真的有原因的
人小志氣高,魔鬼訓練啊! ...
閱讀詳情 »如果你今天遇到Dirk Nowitzki要怎麼防守?看完這部影片你就會知道了!
這種防守方式真的是太猛了! ...
閱讀詳情 »幹架啦!Blake Griffin和Trevor Booker竟然在熱身賽打起來啦!
打架啦!!!! ...
閱讀詳情 »生蛇症狀與治愈
生蛇只是俗稱,它的真正名字,西醫叫帶狀皰疹,中醫叫蛇串瘡,或者叫纏腰火丹,又稱蛇纏腰。生蛇是一種皮膚病,患這個病的人,皮膚會出現紅斑和水泡,一群一群長在一起,看來像一串珠,又像一條蛇,所以俗稱生蛇。生蛇很痛的,像火燒一樣,常常突然發病,嚇人一跳。蛇常常長在腰、脅、胸和大腿等地方,但嚴重起來,會長在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