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增罹癌風險!台灣人不愛運動 10人有8不及格

台灣人不愛運動,增加慢性疾病上身風險!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4年健康危害行為監測調查,以電訪方式,訪問全台共20縣市,結果顯示,15歲以上台灣民眾身體活動量不足率達76.3,每週運動未達世界衛生組織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建議量,且女性運動量不足高於男性。國健署提醒,台灣十大死因中其中6項疾病,皆與運動量不足有關,鼓勵民眾平日部分路段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部分可以腳踏車或健走,增加運動機會,還能減少空汙。

該調查針對全台灣共20縣市進行電話訪問,每縣市調查人數約1068人,總人數達約2萬多人,統計結果發現,15歲以上台灣民眾身體活動量不足率達76.3;性別部分,女性身體活動量不足比例達83.1%,高於男性69.5%;年齡層則以35-39歲的身體活動量不足情形最為嚴重,為83.2%。進一步分析,運動量不足前三名縣市為苗栗縣78.8%、雲林縣78.3%以及新竹市78.2%;雖然排名最後的是臺東縣,但其比率也高達71.0%,由此可知台灣民眾普遍運動量不足。

台灣國健署副署長游麗惠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標準,身體活動量不足率是指每週運動未達到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建議量,此次電訪結果資料分析,雖然無法解釋影響各縣市運動不足差異的原因,但能明顯發現台灣民眾運動不夠,多屬靜態生活形式。

游麗惠說,台灣十大死因中其中六項疾病,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以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均與運動不足有關。

游麗惠呼籲,為了健康,民眾應多運動,平日可採用「動態交通」,包括利用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例如公車、捷運、火車等;或混合方式,部份路段騎腳踏車、部份路段搭火車或捷運,不只節能減碳、降低空氣污染,又能增加身體活動量。

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她特別提出可騎自行車代其他運動,不但能增進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肥胖的健康風險,也比一般健走消耗的熱量更高。

國家衛生研究院教授溫啟邦利用台灣大型追蹤世代的研究中指出,每天運動15分鐘(每週約90分鐘)可以減少14%總死亡、10%癌症死亡及2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並延長3年壽命。



相關推薦

大陸冷氣團南下,全台灣受到來自中國霾害影響,空氣汙染嚴重。根據台灣環保署2015年1月20日下午15時空氣品質監測顯示,會致癌的PM2.5細懸浮微粒濃度,在中南部地區,包含,二林、竹山、斗六、嘉義、安南等地,危害都達到10最高等級。醫師提醒,有呼吸道疾病,像是氣喘、過敏等族群,以及心血管疾病者應該減...

閱讀詳情 »

一名75歲的老翁,日前皮膚起紅疹、乾癢,以為是沾上了髒東西,刻意買了藥皂搓洗;不料,皮膚竟出現乾裂症狀,他才趕緊至醫院就診,檢查發現罹患了冬季癢。皮膚科醫師指出,冬季癢是冬天常見的皮膚疾病,過度清潔皮膚,恐導致病情加重。 耕莘醫院皮膚科主任王佳珍表示,冬天溫度、濕度驟降,汗腺及皮脂腺分泌功能降低,皮...

閱讀詳情 »

自體脂肪「修修臉」,不是人人都適合!台灣一名45歲的陳小姐,兩頰與太陽穴因膠原蛋白流失而顯的凹陷,於是到某大醫院求診,經醫師評估後建議做自體脂肪移植,沒想到術後腫痛和瘀血約一個多月,還呈現大小眼、嘴歪斜的情況。台灣新光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林友祺表示,由於該患者是蟹足腫體質,其實不適合施打脂肪。由...

閱讀詳情 »

冬季冷颼颼的天氣,有時陰雨綿綿讓人感覺更加濕冷,憂鬱症患者小心症狀復發。一名30多歲有憂鬱症病史的王小姐,原本固定以藥物控制病情,但自從進入秋冬後,憂鬱症狀變得明顯,容易因為小事而生氣、懶洋洋不想動,而且吃很多整個人胖了一圈。醫師表示,近來季節性憂鬱的患者有增多的情形,可能與冬季日照時間變短有關,腦...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