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多吃蔬果解便秘? 吃錯方法更嚴重

多吃蔬果解便秘? 吃錯方法更嚴重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許多民眾習慣於過年期間買整套冷凍年菜,主要都是大魚大肉,纖維質攝取不足,加上手藝菜做法繁複,往往因而攝取了高油、高鹽與高熱量,加上活動量不足,不少人在過年後,開始有腸胃道症狀上身,其中之一就是便秘,然而民眾以為只要多吃蔬果就可以解決便秘,殊不知吃錯方法,反而讓便秘更嚴重!

便便除了纖維還需水助攻

奇美醫學中心營養科營養師朱恩琪指出,當人體攝取大量纖維時,需要有水分幫助膨脹,這時腸道會接受到訊號,產生便意。若人體水分攝取不足,纖維無法藉由水來膨脹,糞便體積會變得又小又密實,而讓在腸道運送過程更加緩慢,此時腸道會自動再吸收食物中水份來補充身體缺水,當糞便到了腸道的最末端,就會變得乾硬且難解,這就是便秘。

今天的水量喝足夠了嗎?

營養師朱恩琪指出,人體每天的基礎補水量,依照體重來計算,每1公斤需補充35c.c.的水分,換句話說,若體重為60公斤,則每日至少要喝2,100c.c.以上的水分,才有達到足量標準。

這些食物也隱藏了纖維

膳食纖維可以分為水溶性纖維及非水溶性粗纖維,水溶性纖維可延緩醣類消化吸收,控制血糖,並可結合膽酸促其排出來降低血膽固醇,對於想要體重控制女性水溶性纖維更可以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足感,主要存在於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蒟蒻等食物中。

而非水溶性纖維可縮短糞便通過腸道的時間,減少毒素與腸道的接觸,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並可促使腸道有規律性的蠕動、維持腸壁肌肉張力,改善便秘和憩室症,非水溶性纖維主要存在於植物表皮質和未加工的麩質、全麥、穀物、豆類、根莖類、果皮等食物中。

加入菇菌海藻類添變化

其實,除了蔬菜水果,朱恩琪營養師建議以全榖根莖類(如:薏仁、燕麥、蕃薯、芋頭等)代替部分白米飯;增加豆類(如:紅豆、黃豆、綠豆、莢豆類等)的攝取;菜色加入菇菌類(如:木耳、香菇等)及海藻類(如:海帶、紫菜、洋菜等),添加風味及食材變化性。

逐次增加纖維質攝取量

朱恩琪營養師表示,若平日不習慣攝取纖維質,建議逐次增加攝取量,避免一次攝取大量,產生腹脹、排氣、腹瀉等情形,高纖飲食需配合攝取足夠的水份、適度的運動及規律的生活才能有效緩解便秘!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146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據悉,台帛旅遊泡泡近期有望重啟,對於團體旅遊方案或是自由行部分,返台後的檢疫規定是否相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9日表示,自帛琉回台後無須檢疫,但仍須需要5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及9天自主健康管理。至於在符合當地法規下是否能夠前往帛琉混打第二劑BNT疫苗,目前僅能提供相關國內...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9)日衛福部食藥署公告,立陶宛贈台2萬劑牛津AZ疫苗完成封緘檢驗,第5批自購莫德納9.9萬劑莫德納開始抽驗檢查,但國內新冠疫苗庫存不符合第2劑接種數量,指揮官陳時中強調,會先滿足第1劑涵蓋率。 扣除第5輪莫德納施打劑量,國內莫德納僅約有20.9萬劑,牛津AZ也僅剩...

閱讀詳情 »

2021.08.09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8月9日為止,已經有813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0...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第1類至第3類與孕婦間隔4周可已施打第2劑,8月11日(含)前接種都可以預約第5輪,但部分不符合資格卻接到預約簡訊,今(9)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解釋,雖然少數民眾身份誤植,但收到簡訊就可以施打第2劑。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孕婦與75歲以上民眾都是第6類,施打第...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