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大人也會疝氣! 新型修補手術避免沾黏與復發

大人也會疝氣! 新型修補手術避免沾黏與復發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58歲李先生從事工地工作,半年來發現左側下腹部有一突出性腫塊,軟軟的不太會痛,用手壓或平躺時就會縮回去。但近幾個星期發現腫塊變大,尤其在搬重物或咳嗽後更為明顯。經台南市立醫院泌尿科張廷瑞醫師診斷為腹股溝疝氣,討論後決定採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術後恢復良好,次日即出院回家休養。

腹股溝處有鼓漲感 隱隱作痛且突出

腹股溝疝氣,俗稱「脫腸」。最常見的症狀是腹股溝處有鼓漲感,隱隱作痛或是明顯的腫塊突出。通常發生在久站後、腹部用力或搬重物時。張廷瑞醫師表示,病因大多為先天疝氣囊袋未完全閉合(間接型),或是腹壁肌肉及腹股溝內環老化變薄鬆弛(直接型),以致腹腔內容物(如小腸或網膜)鼓出,甚至會掉到陰囊內。

TEP可避免腸道沾黏

以往採開刀手術來處理腹股溝疝氣,傷口大約會有5公分左右,缺點是術後傷口疼痛及較高的復發率。張廷瑞醫師指出,隨著腹腔鏡新技術的引進,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即是一種傳統手術的替代療法。

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時程約1.5小時,病患需全身麻醉,在肚臍下至恥骨的連線上,劃三個0.5~1公分的小傷口,將二氧化碳氣體灌入皮膚肌肉層與腹膜外層兩者間,待此空間擴張完成後,再伸入腹腔鏡鏡頭及器械,並於此處進行疝氣修補手術。手術是經由腹膜外,可避免腸道沾黏的後遺症,或是傷到腸子及血管的疑慮。

術後1、2天就可出院

此外,在手術接近尾聲時,醫師再覆蓋上一片柔韌的人工腹膜於疝氣的缺口處,以加強腹壁的強度,預防疝氣復發。因為腹腔鏡手術有著傷口小,疼痛少、復原快的特性,病患手術後一、兩天就可出院返家休養。

仍須負擔上萬元材料費

張廷瑞醫師表示,腹腔鏡疝氣手術已是世界趨勢,但礙於健保之給付限制,如專用於固定人工腹膜之釘槍,健保尚未納入給付,病患可能仍需負擔2~3萬元不等的材料費。不過對於疼痛耐受度低及復發性的疝氣,腹腔鏡疝氣手術實為疝氣患者的選擇之一。

發現有突出物應盡早就醫

張廷瑞醫師提醒,疝氣是經過好幾個禮拜或好幾個月才會形成,民眾如果提重物或用力時發現腹部和大腿交界出有突出物,尤其用力時或有下墜感或疼痛感,就應盡早就醫,尋求專科醫師診治。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052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夏日酷熱,食慾變差,清爽涼麵成為不少人的最愛。不過,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公布109年涼麵食品抽驗結果,抽驗40件,初驗結果,居然高達17件涼麵大腸桿菌群、大腸桿菌偏高,經過複抽,仍有3件不符衛生標準,處以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令人驚訝的是,這3家涼麵店不乏知名...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最近天氣的溫度讓人覺得「沒有最熱、只有更熱」,而且空氣品質也不好,現在還有個壞消息,根據1項綜合性的研究發現,長時間暴露於空汙或熱浪中的準媽媽,面臨早產、胎兒體重不足或死胎的風險較大,其中又以非裔孕婦機率最高。 這項新的研究發現,少數群體正承受空氣汙染和全球暖化所帶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女性往往面臨工作和家庭兩頭燒,壓力太大怎麼辦?臨床心理師Susan Albers表示,男女都會面對壓力,但女性通常會承受更大的壓力,並又傾向給自己更大的內在壓力,壓力不堪負荷時,她提出7點紓壓方式。1不要靠吃紓壓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衛教網站,Susan Albers...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新竹報導】劉同學對武俠小說十分著迷,今年過年期間,經常將雙手肘撐在桌上,拿著平板電子書閱讀,沉浸在刀光劍影的世界,有時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開學之後才感覺除了手肘到前臂的位置又麻又痛之外,無名指及小指也無力,就醫診為「肘隧道症候群」。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何宇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