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大寒時節皮膚乾癢問題多 冬季乾癢vs.乾癬差別在哪?

大寒時節皮膚乾癢問題多 冬季乾癢vs.乾癬差別在哪?

【NOW健康 林郁敏/新北報導】節氣來到「大寒」,是1年當中最冷的時節,冷颼颼的天氣導致許多中老年人的皮膚嚴重乾癢。中醫師鄭愛蓮指出,近期門診中常遇到把冬季乾癢誤以為罹患乾癬的患者。究竟乾癢和乾癬存在哪些差異?事實上,乾癢只需要經過整個冬季跨至初春的保養與治療,就能完全恢復健康皮膚,而乾癬卻需要長達3至6個月的治療時間。


冬季乾癢和乾癬的差別? 哪些人到了冬季容易乾癢?


鄭愛蓮解釋,醫學上認為,冬季乾癢是由於皮脂腺和皮膚保水功能退化,無法分泌足夠的油脂對抗乾燥的天氣,於是開始出現乾癢、形成皮屑,嚴重時會產生紅腫和刺痛感,被稱為「缺脂性皮膚炎」;而乾癬則是屬於自體免疫失調造成的慢性皮膚發炎和角化性疾病,屬於全身性疾病,皮膚會出現明顯的紅色斑塊和白色皮屑。


鄭愛蓮表示,從好發族群來看,冬季乾癢大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發生部位可能在四肢、頸部和背部;乾癬則可能發生在各年齡層。據中醫原理認為,冬季乾癢患者通常氣血較虛弱,天氣溼熱時不太會出現症狀,一旦到了冬天,氣血運行會更加遲緩,導致乾癢難耐。


冬季乾癢者可多吃補氣血食物 乾癬患者則忌大熱補


治療上,冬季乾癢患者會優先以補氣血和止癢為主,內服中藥改善氣血,外用含中藥材萃取的植物性乳霜保溼、止癢,約1至2周就能感受到明顯的成效,飲食方面可多吃藥膳、牛肉、羊肉和豬肝等補氣血的食物,可適時補充一些營養品,但海鮮應盡量避免,以免因皮膚脆弱而引發過敏。乾癬治療則相反,飲食上不宜大熱補,治療相對複雜,至少需3到6個月以上的療程時間。


鄭愛蓮提到,1位70歲的老先生求診時,四肢、頸部、背部和腹部都出現乾癢,甚至影響睡眠品質,看診後開始服藥並擦藥,1周後明顯感覺乾癢症狀減少,治療兩周後,乾癢部位只剩下頸部和大腿局部,不僅如此,睡眠品質也好了許多,待乾癢症狀消失後,只需要多調理氣血1至2個月,就能完整改善體質,大幅降低復發機率。


中醫建議這樣做 幫助擺脫冬季乾癢困擾


除了治療外,在日常保健上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舒緩冬季乾癢呢?鄭愛蓮建議冬季乾癢患者可以吃炒豬肝或豬肝湯。從市場買豬肝回來後洗乾淨,切片切成自己喜歡的厚度,用太白粉和酒醃半小時,讓豬肝軟嫩,再煮一鍋熱開水把醃好的豬肝放進去川燙一下,藉此將寄生蟲和抗生素排掉,接著另煮一鍋水,加薑絲和豬肝煮湯,或是油炒自己喜歡的配料,最後加上豬肝拌炒即完成,是簡單又平價的補血料理。


另外,在洗澡時應留意水溫不要太高,使用肥皂取代沐浴乳,避免過多添加物加重症狀,並加快洗澡速度。洗澡後使用滋潤肌膚的藥用植物性乳霜,因保溼、止癢而又不過油,一天多擦幾次也無妨。鄭愛蓮提醒,如果症狀真的搔癢難耐,可輕輕拍打緩解,避免用指甲抓。只要生活上多注意並持續配合治療、定期回診,很快就能擺脫冬季乾癢。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癌症時鐘又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4年居10大癌症榜首
▸默沙東口服藥抵台 張上淳:台灣是亞太地區第2個取得

相關推薦

【NOW健康 林詩恩/台北報導】在疫情影響下,以人為本的智慧化醫療服務成轉型主流,政府逐步開放數位醫療,醫療界得以借助科技力量,減低第一線醫護人員和患者的負擔,並完善病患的診療服務。因此,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台大分院與台灣微軟宣布結盟,計畫導入微軟多項前瞻技術解決方案,共同建立「智慧醫療協...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中報導】1名12歲男童2個月前發現左側脖子有腫塊,因一直未消腫且有壓痛感而來長安醫院就醫。小兒科主任陳震南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腫塊有4公分大,怕是惡性腫瘤,因此安排抽血檢查,幸好檢驗報告顯示為男童感染了EB病毒,虛驚一場,後續給予消炎藥腫塊就消掉了。 EB病毒感染並不算罕見 症狀...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疫情趨緩,今天無新增本土個案,指揮中心宣布餐飲業防疫大鬆綁,餐飲內用不限隔板或1.5公尺間距,且宴席開放離桌敬酒茶等社交互動,等於恢復正常營業狀態,但舞廳、三溫暖等場所仍不得營業。 ▲10月5日至18日維持全國防疫2級警戒。(圖/中央流行情指揮中心提供) 指揮中心副指...

閱讀詳情 »

2021.10.4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10月4日為止,已經有844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0...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