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大腸憩室症與年齡老化有關,應該如何預防?

大腸憩室症與年齡老化有直接相關,長期便祕更會促使大腸憩室的形成與發炎的產生,家中若有長者需注意平日的高纖食物攝取量,減少提供高油脂食物,以及充足的水分和適度運動,進而達到預防作用。

隨著大腸鏡檢查的普及,有不少人在檢查後發現自己的腸子有憩室(diverticulum),這種憩室的發生率不亞於息肉,而且常常還不止一處,醫師診斷為憩室症(diverticulosis)。於是很多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一大堆問題紛紛出籠:什麼是憩室症?如何發生?會不會有問題?該如何治療或預防?所謂憩室是胃腸道壁上較薄弱之處,可能是肌肉支撐力量不足,加上腸內壓,導致腸壁往外突出,從腸腔看就會發現有凹陷處,稱之為憩室。

大腸憩室症與年齡老化有關,應該如何預防?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傳統的看法認為憩室的產生與腸子老化、腸壁變薄加上纖維攝取不足有關。目前的研究則認為除上述飲食和年紀外,遺傳因素也很重要,約40 ∼50%與基因相關。此外,發炎、腸內菌改變、臟器敏感度增加和大腸蠕動異常,則是造成這些憩室症患者產生慢性症狀和併發症的原因。大多數的憩室症因為是檢查時無意中發現,之前並無症狀,這些沒症狀的人有些因腸內有糞石卡住,不完全消化的食物或腸內菌改變而引起憩室炎。過去認為憩室炎發生率很高,但最新的資料則顯示,無症狀的憩室症患者每年的發生率不到1%。一旦憩室炎發生,病人會有急性腹痛、發燒、嚴重者甚至併發穿孔、腹膜炎、膿瘍等。有一部分的憩室症患者,則會因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或消炎止痛藥而出現憩室出血的併發症。憩室炎的患者初步以抗生素治療,但若狀況無法控制也會採取手術治療。除憩室炎和憩室出血等急性併發症外,最近的研究也發現憩室症的患者容易有慢性腹痛、排便異常等類似大腸激躁症的問題。

對有憩室症而無症狀的患者,目前建議除了增加纖維攝取量、減少紅肉和脂肪攝取量、多運動、減重、戒菸外,也要避免會導致憩室併發症的藥物,如消炎止痛藥、類固醇和抗血小板藥物。也有報告認為益生菌的使用可減少症狀和併發症的產生。

 

大腸憩室症與年齡老化有關,應該如何預防?

本文摘自今周刊特刊《腸胃專家教你不靠藥物整腸健胃》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今周刊》官方網站;《今周刊》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人因為「出國」、「旅遊」染疫人數激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一連祭出重手,宣布非必要前往第三級疫區國家或地區者,不得領取補償,還將公布姓名,外界質疑法源依據,但指揮中心搬出《傳染病防治法》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旅遊惹禍,台灣境外移入個案大爆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6)日才宣布防疫新措施,非必要赴三級警告國家或地區者,不但不可領取防疫補償,還將公布其姓名,他甚至丟重話「不可能還貼你1萬4去旅遊」。但現在卻傳出有里長揪團照遊...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禁止高中以下師生出國禁令,在地方政府紛紛先一步宣布之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6)日下午在主持例行疫情記者會到一半時,也獲得行政院首肯,拍板決定全國高中以下師生一律停止出國,直到本學期上課日(7月14日)結束為止,...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來台短期停留的外國人(無健保卡者),如果出現症狀須自費檢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宣布,自3月17日起,自旅遊疫情建議第三級以外國家、地區來台短期停留的外來人士,如果入境後發病,除需自付門急診醫療費用外,包括掛號費、X光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