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大腸癌初期無症狀 定期健檢好防治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癌症防治還真的得定期做健檢!歌神張學友日前在出席公開場合時即指出,由於有家族罹癌史,所以每年都會定期做健康檢查,而且在做大腸鏡檢查時,就發現有好幾個息肉,所幸及早切除,才沒有造成病變。健康吉美健檢中心楊培鎮院長表示,大腸癌有遺傳基因,愛吃紅肉、肥胖也是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因子,由於大腸癌初期並無症狀,最好是能定期做健檢來加以防治。

預防醫學當道,健康檢查已成為現代人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楊培鎮院長表示,大腸癌檢查可分為糞便潛血檢查以及大腸鏡檢查,尤其是內視鏡大腸鏡檢查可以發現是否有息肉,而腺瘤性息肉與大腸癌有密切關係,即可在做大腸鏡檢查發現到時,就同步做切除。由於大腸癌好發年齡為50-60歲族群,根據健檢門診資料統計,25-45歲族群中,有大腸息肉者約有2成,且其中有半數是腺瘤性息肉;而這些人若是沒有透過大腸鏡檢查發現,並同時做切除治療,日後就有可能進展為大腸癌,不得不慎!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資料顯示,每年以糞便潛血檢查進行大腸直腸癌篩檢,可降低23%的大腸直腸癌死亡率,若是每兩年進行1次篩檢,則可減少15%大腸直腸癌死亡率;此項調查結果說明了定期做健檢的時間拿捏也很重要。楊培鎮院長建議,健康成年人年齡超過50歲,應每年做糞便潛血檢查,每5年進行1次大腸鏡檢查,但是有家族病史者,最好是在40歲以前每5年做1次大腸鏡檢查,40-50歲則是每3-5年1次,50歲以上則3年1次,但對於有做大腸息肉切除的病人,則應每1至2年就做1次大腸鏡檢查,以便追蹤大腸息肉發展情況。

楊培鎮院長並指出,大腸癌的症狀有排便裡急後重、大便由粗變細、血便等,病況嚴重時會有體重減輕、腹痛等情況,但有這些症狀也並不見得就是罹患大腸癌,還有些人會在血液檢查發現有罹癌指標,這時都還是得透過大腸鏡檢查才能確認;另外,近年還有大腸癌基因篩檢,也可以透過抽血比對基因圖譜,並及早做防治。

至於做大腸鏡檢查前的準備也很重要;楊培鎮院長強調,大腸鏡檢查前應吃蛋及無油脂絞肉等低渣飲食,且應在檢查前一天晚上及檢查當天早上喝清腸劑,由於清腸劑含鹽分高,得多喝水才能排除,對於有心、肝及腎功能不好,腸阻塞等疾病者,會不易排出,就不適合喝清腸劑。另外,就是有服用抗凝血劑如阿斯匹靈的病人,在檢查前一至二週,也應停藥,以免在檢查時發生流血不止的危險。

對於大腸癌的預防;楊培鎮院長指出,除了在飲食與運動上做好防癌措施外,一定要養成定期健檢的習慣,因為所有的癌症在早期都沒有症狀,當等到有症狀再就醫,就非常危險且往往為時已晚。所以,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時做治療,避免不幸發生。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3166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台灣防疫表現亮眼,但根據董氏基金會最新調查指出,台灣近5分之1(17.8%)的民眾工作也隨之受到影響(包括在家或分流上班、無薪假、失業、轉職等)。另根據勞動部數據顯示,今年3月國人失業率上升至3.76%,高達44.5萬人失去原有工作,有26.1萬...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與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相比,麻疹散播力排行居冠,水痘則是第二名!」麻疹及水痘具高度傳染力,小兒科診所院長過敏免疫科專家林應然醫師表示,麻疹可一傳十、十傳百,傳染力極強;而水痘平均一人可感染六、七人,初期症狀都是發燒、咳嗽,與感冒相當類似,也會出現非典型症狀,提醒家長務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父母皆為殘障人士忙於工作,即使從小在迷惘的童年中長大,也從沒改變過我對生命的熱愛!」一位太魯閣返鄉青年陳羿臣,分享以家人、親友的愛支持自己度過生命困境的故事,回到家鄉成立足球隊,陪伴學生面對生命中難題的熱血故事,建立他們主動、積極、服務的人生觀,實踐「活出愛」的社會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血壓超高要控制,注意心臟殺手「主動脈剝離」!心臟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接受《健康醫療網》專訪表示,許多人無故猝死,可能就是「主動脈剝離」,只有一半的人有機會到醫院急救,剩下一半中途即離世,呼籲血壓超過170mmHg,應定期量血壓,控制血壓,是預防「主動脈剝離」最好方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