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大腸癌復發機率高 想要保命這件事千萬要確實做到

大腸癌復發機率高 想要保命這件事千萬要確實做到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61歲楊先生4年前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第1次腸胃鏡檢查,發現大腸內有3顆大小不一的瘜肉,其中1顆1.2公分,切除後診斷為管絨毛狀腺瘤合併局部黏膜內腺癌,此為0期大腸癌,由於癌細胞僅在局部黏膜層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因此用內視鏡切除後也不需再接受化學治療,醫師建議每年定期追蹤,但楊先生心存僥倖並未按照指示規律檢查,結果再發現數顆瘜肉,且為易發展成癌的腺瘤性瘜肉。

 

個案楊先生有40年吸菸習慣,初次診斷出0期大腸癌時,沒有戒除菸癮就是導致後續瘜肉再復發的危險誘因;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抽菸、無運動習慣、肥胖、糖尿病、家族病史相關,且男性罹患大腸癌風險高於女性。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表示,腸癌95%是由大腸瘜肉發展而來,若大腸癌在初期就被發現,並配合手術切除的治癒率幾乎是100%,但高治癒率並不等於完全不會再度復發。

 

大腸癌在確診及接受初步治療後,不論期別後續都應定期追蹤。一般而言,大腸癌如有復發多半會集中在術後2至3年,梁程超強調,這段期間務必嚴格接受定期追蹤,除1年1次大腸內視鏡篩檢外,還可安排做每年1次的胸腔、腹腔、骨盆腔掃描檢查、每半年1次的血液腫瘤標誌檢驗,了解有無復發跡象及早把握治療先機。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肺癌長居十大癌症之首,許多晚期患者更憂心不已。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醫師表示,肺癌治療策略已不同,可根據期別、癌細胞和基因型態,決定標靶、免疫等治療,並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調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天(14)指出,對於較早完整接種疫苗的國家統計數據來看,大部分疫苗的保護效力都不錯。對於是否需要追加第3劑來提升保護力問題,目前未有完整答案,還需更多實證證據,看是否真的打了第3劑疫苗,對於變種株有足夠的保護力。兩劑體內抗體變化 不...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防疫3級警戒實施後,國內經濟受到重創,無薪假上班族及失業人口直線上升,不少家庭經濟收到影響,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最近門診中的憂鬱、焦慮患者明顯增加。此外,學生居家學習,家長在家上班,親子互動頻繁,卻也可能增加摩擦,引發衝擊。 楊聰財表示,焦慮為人類自然的一種身心反應...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4)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再說明,社區機構日間服務有限度恢復服務,包含社區是長照機構、護理之家與老福機構、身障日間型服務措施等,全體工作人員疫苗施打率必須在80%以上,經地方政府實地查核,完成防疫機制與應變機制,才能夠提供服務,一旦發現確診個案,必須集體篩檢暫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