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大腸癌術後還要輔助化療? 那可能跟這4點有關

大腸癌術後還要輔助化療? 那可能跟這4點有關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5歲的陳伯伯因為解便困難,到醫院求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在乙狀結腸有個3公分的腫瘤,電腦斷層確定沒有其他器官轉移後即接受手術切除,術後病理報告發現23顆局部淋巴結中有5顆有癌細胞轉移。腫瘤科醫師評估需要接受六個月的輔助性化療,但陳伯伯覺得奇怪,不是說手術很成功,開得很乾淨啊,為什麼還要做輔助性化療?
第一期大腸癌追蹤即可 第二、三期則依危險因子判斷是否輔助化療

一般針對第一至三期大腸癌的治療,手術切除是唯一能根除腫瘤的治療方式,並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楊明翰醫師說明,放射線治療主要針對被固定在骨盆腔的直腸癌,對結腸癌並沒有太大幫助;輔助性化學治療主要是要殲滅手術時潛在的微轉移,進而降低復發及轉移的機率,進而提升病人整體存活期。
目前國內外專家一致共識是,第一期大腸癌復發轉移機會低,建議定期追蹤即可,無須輔助性化療;第二期(腫瘤侵犯較深)及第三期(有淋巴結轉移)則依危險因子的有無,建議進行三個月或六個月的輔助性化療。

術後靠4點判斷是否化療 錯過治療時機恐為時已晚

楊明翰醫師指出,危險因子包括:組織學分化不良、有淋巴管及小血管或神經侵犯、手術前已出現腸阻塞甚至穿孔症狀、手術邊緣有腫瘤細胞浸潤。因此,臨床上,並不贊成大腸癌病人完全不接受正統治療而採取另類療法,倘若錯過了治療良機,從原本可以手術切除的早期轉變為全身轉移的晚期大腸癌,那治癒的機會就大大地降低。

大腸癌65歲易好發 建議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近年來國健署推動大腸癌篩檢計畫,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則建議安排進一步大腸鏡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楊明翰醫師提醒,大腸癌好發年齡約65歲左右,80至90歲的患者也並不算少見,年齡本身並不是接受化療與否的絕對限制,建議還是與醫師及家人好好討論,衡量接受治療的利弊得失後再行決定,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並延長存活期。
【延伸閱讀】
疫情期間乳癌就醫勿中斷 穩定病情是關鍵
肺腺癌正確診斷、分型超關鍵! 胸腔科醫師鍾福財完整解析

心律不整不用「燒」的 冷凍消融導管新選擇!

晚期卵巢癌做基因檢測 找對藥拚存活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87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55歲陳先生,102年1月初因心悸被送來奇美醫學中心掛急診,經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田凱仁詳細檢查後發現腦下垂體長了一個1.7公分腫瘤,確診罹患了肢端肥大症。確診後會診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手術切除腫瘤後合併藥物治療,目前狀況穩定,腦部腫瘤暫無復發情形,病況控制住後,最重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嚇!妙齡女術後服藥變男聲?自行停藥引子宮內膜異位症復發對不少育齡女性而言,子宮內膜異位症是聞之色變的可怕疾病,不僅造成難忍的疼痛,還可能導致不孕或惡化為癌症,影響生活甚鉅。有位28歲的上班族陳小姐(化名),三年前因劇烈經痛就醫,檢查發現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雙側卵巢各長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芊聿/新竹報導】根據統計,8成自殺者皆有罹患憂鬱症,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2020年憂鬱症將會是僅次於心臟病導致身體失能的疾病,研究發現,大多數憂鬱症患者認為親友是幫助他們走出來的重要助力,醫師提出「4不原則」,希望陪伴憂鬱親友度過難關。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