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大腸癌術後還要輔助化療? 那可能跟這4點有關

大腸癌術後還要輔助化療? 那可能跟這4點有關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5歲的陳伯伯因為解便困難,到醫院求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在乙狀結腸有個3公分的腫瘤,電腦斷層確定沒有其他器官轉移後即接受手術切除,術後病理報告發現23顆局部淋巴結中有5顆有癌細胞轉移。腫瘤科醫師評估需要接受六個月的輔助性化療,但陳伯伯覺得奇怪,不是說手術很成功,開得很乾淨啊,為什麼還要做輔助性化療?
第一期大腸癌追蹤即可 第二、三期則依危險因子判斷是否輔助化療

一般針對第一至三期大腸癌的治療,手術切除是唯一能根除腫瘤的治療方式,並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楊明翰醫師說明,放射線治療主要針對被固定在骨盆腔的直腸癌,對結腸癌並沒有太大幫助;輔助性化學治療主要是要殲滅手術時潛在的微轉移,進而降低復發及轉移的機率,進而提升病人整體存活期。
目前國內外專家一致共識是,第一期大腸癌復發轉移機會低,建議定期追蹤即可,無須輔助性化療;第二期(腫瘤侵犯較深)及第三期(有淋巴結轉移)則依危險因子的有無,建議進行三個月或六個月的輔助性化療。

術後靠4點判斷是否化療 錯過治療時機恐為時已晚

楊明翰醫師指出,危險因子包括:組織學分化不良、有淋巴管及小血管或神經侵犯、手術前已出現腸阻塞甚至穿孔症狀、手術邊緣有腫瘤細胞浸潤。因此,臨床上,並不贊成大腸癌病人完全不接受正統治療而採取另類療法,倘若錯過了治療良機,從原本可以手術切除的早期轉變為全身轉移的晚期大腸癌,那治癒的機會就大大地降低。

大腸癌65歲易好發 建議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近年來國健署推動大腸癌篩檢計畫,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則建議安排進一步大腸鏡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楊明翰醫師提醒,大腸癌好發年齡約65歲左右,80至90歲的患者也並不算少見,年齡本身並不是接受化療與否的絕對限制,建議還是與醫師及家人好好討論,衡量接受治療的利弊得失後再行決定,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並延長存活期。
【延伸閱讀】
疫情期間乳癌就醫勿中斷 穩定病情是關鍵
肺腺癌正確診斷、分型超關鍵! 胸腔科醫師鍾福財完整解析

心律不整不用「燒」的 冷凍消融導管新選擇!

晚期卵巢癌做基因檢測 找對藥拚存活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87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常忘記吃藥?多種藥物不知如何服用?成大醫院開發「成大藥你健康」APP,結合藥品資訊、處方用藥、衛教園地及用藥提醒等各項功能,提供便捷的藥品資訊查詢服務,協助民眾自我用藥管理。 6大功能 用藥有保障 成大醫院藥劑部主任張慧真表示,「成大藥你健康」APP提供6大功能,包括...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蘭君報導)時序入春,各類花卉繽紛綻放,處處春意盎然超級浪漫,屬於天下有情人的3月14日白色情人節腳步將近,戀愛中的你(妳)千萬別忘了,把「春天的氣息」送到心愛的人手裡就能為浪漫加分,而最能代表「春天」的禮物就是繽紛亮麗的花卉囉! 今年年初的氣溫較低,故花朵的生長期較緩,不過大地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大考成績公布,讓許多考生有喜有憂,尤其接踵而來的還有四月的統測和七月的指考,讓許多學生更難放鬆心情,根據董氏基金會歷來調查指出,課業問題已經成為為台灣學生最大壓力源之一,要能降低考試壓力期,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體能活動,有效減少焦慮感,正面迎向壓力。 遠離壓力 可多嘗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義輝報導) 現代人已脫離不了3C產品,但卻造成許多人疑慮,究竟長期使用是否會影響健康呢,像是就有說法指出,手機可能會造成男性不孕,根據以色列最新研究就顯示出,手機重度使用者的精蟲數量和活動力都會呈現低下現象,不過多數學者還是認為並沒有直接的證據可以證明,因此也許可能手機真的會造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