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大餐酒後竟有「臭嗝」 當心是癌前病變

大餐酒後竟有「臭嗝」 當心是癌前病變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33歲的張先生,在生技公司擔任業務,平日生活緊湊繁忙,三餐時間也不固定,是個外食族,又因需要接待客戶,經常應酬、喝酒、吃大餐。但這兩、三年,張先生常有腹部悶痛,吃飽後還會打嗝、脹氣,甚至有臭味,尤其在胸廓下緣至肚臍上緣特別不舒服的情況,一直以為是工作壓力大所造成的,自行購買胃藥來吃,但最近又變得更頻繁,只好到門診就醫。
部分胃病 可以幽門桿菌治療
收治病例的成大醫院內科吳忠泰醫師表示,經過胃鏡檢查後,發現張先生並無胃食道逆流、也沒有十二指腸潰瘍,但是胃黏膜的胃竇處出現黏膜偏白的顏色,黏膜下網狀血管依稀可見的胃黏膜萎縮情形,甚至出現「斑塊」,經過切片檢查,確定張先生患有萎縮性胃炎、胃幽門桿菌感染與腸黏膜化生,經過幽門桿菌療法,目前已明顯緩解其不適症狀。
究竟這些疾病是否有癌化風險呢?吳忠泰醫師解釋,胃癌是發生率、死亡率皆高的癌症之醫,在台灣罹病率也不低,目前已知的風險因子有
一、 外在環境因素:亞硝酸鹽醃漬食物、肥胖、吸菸、喝酒等;
二、 細菌感染因素:胃幽門桿菌感染;
三、 宿主因素:血型、胃癌患者近親家族史等。
胃部疾患要注意 當心癌前病變
其中,胃幽門桿菌感染,不但會造成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世界衛生組織甚至將其列為第一型致癌物質,如「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體部胃炎」、「萎縮性胃炎」、「腸黏膜化生」、「黏膜異生」、終至「胃癌」的產生。而「萎縮性胃炎」與「腸黏膜化生」,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癌前期病變」,雖然仍被歸類在良性的變化內,但它有潛在逐步轉變為癌症的可能性。
吳醫師說,成功的幽門桿菌除菌治療,是目前被證實可降低胃癌發生率的方法之一。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胃癌患者的近親家屬,由於有近乎相同的生活型態,加上某些癌症基因的易感受性,以及偏高的幽門桿菌感染率,容易在感染後較年輕時即出現癌前病變,因此建議做初步的胃鏡篩檢,以便早期找到高危險族群以加強追蹤。
身體警訊未注意 易錯過黃金治療時期
消化系統的警訊症狀包括了吞嚥困難、吞嚥疼痛、持續噁心嘔吐、慢性腹痛、食慾不振、早期飽足感、黃疸、腹部觸摸到腫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貧血、瀝青樣黑便、鮮血便等等。若上述警訊症狀持續未改善,亦應該尋求醫療諮詢,以免有重大疾病卻錯失治療的時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465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有沒有曾經在運動場上看到選手身上貼了色彩繽紛的貼布,有著各種顏色,各種造型,您可能會好奇那是裝飾或是有什麼特別功能,其實這些貼布可都是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所列管的醫療器材,屬於醫材分類分級中的「醫療用黏性膠帶及黏性繃帶」。使用肌內效貼布 減少腫脹疼痛貼布有些人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近年來,酪梨已成為大眾非常受歡迎的食物,早晨起來常搭配吐司一起吃。根據《CNN》,酪梨富含豐富的營養素,適量攝取獲得多種健康的益處。酪梨營養豐富 富含重要營養素1. 鉀的重要來源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一份 100 克的酪梨含有 485 毫克的鉀。相比之下,一根香蕉每 100...

閱讀詳情 »

臺北榮總採檢團隊今(7/3)日清晨4時從院內出發,分批至北農第一果菜市場(環南市場)執行採檢任務,自上午6時起進行,採檢人數未定,第一批檢體已於7:35送回醫院。將比照7月1日第二果菜市場(濱江市場)採撿模式,以一條龍作業方式,分10線同步進行,每小時以專車將檢體盒送回臺北榮總檢驗。本次採撿任務仍由...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志遠/台北報導】小孩不能到校上課,透過網路視訊學習,沒多久接著放暑假,許多家長叫苦連天,除請假在家,還必須擔心小朋友長時間接觸電腦,會不會網路成癮,醫師提醒,父母應該與孩子訂好網路使用規範,限定上網時間,並調整親子溝通模式,減少衝突。 國發會1項調查發現,在12歲以上民眾中,5.0%...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