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大餐酒後竟有「臭嗝」 當心是癌前病變

大餐酒後竟有「臭嗝」 當心是癌前病變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33歲的張先生,在生技公司擔任業務,平日生活緊湊繁忙,三餐時間也不固定,是個外食族,又因需要接待客戶,經常應酬、喝酒、吃大餐。但這兩、三年,張先生常有腹部悶痛,吃飽後還會打嗝、脹氣,甚至有臭味,尤其在胸廓下緣至肚臍上緣特別不舒服的情況,一直以為是工作壓力大所造成的,自行購買胃藥來吃,但最近又變得更頻繁,只好到門診就醫。
部分胃病 可以幽門桿菌治療
收治病例的成大醫院內科吳忠泰醫師表示,經過胃鏡檢查後,發現張先生並無胃食道逆流、也沒有十二指腸潰瘍,但是胃黏膜的胃竇處出現黏膜偏白的顏色,黏膜下網狀血管依稀可見的胃黏膜萎縮情形,甚至出現「斑塊」,經過切片檢查,確定張先生患有萎縮性胃炎、胃幽門桿菌感染與腸黏膜化生,經過幽門桿菌療法,目前已明顯緩解其不適症狀。
究竟這些疾病是否有癌化風險呢?吳忠泰醫師解釋,胃癌是發生率、死亡率皆高的癌症之醫,在台灣罹病率也不低,目前已知的風險因子有
一、 外在環境因素:亞硝酸鹽醃漬食物、肥胖、吸菸、喝酒等;
二、 細菌感染因素:胃幽門桿菌感染;
三、 宿主因素:血型、胃癌患者近親家族史等。
胃部疾患要注意 當心癌前病變
其中,胃幽門桿菌感染,不但會造成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世界衛生組織甚至將其列為第一型致癌物質,如「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體部胃炎」、「萎縮性胃炎」、「腸黏膜化生」、「黏膜異生」、終至「胃癌」的產生。而「萎縮性胃炎」與「腸黏膜化生」,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癌前期病變」,雖然仍被歸類在良性的變化內,但它有潛在逐步轉變為癌症的可能性。
吳醫師說,成功的幽門桿菌除菌治療,是目前被證實可降低胃癌發生率的方法之一。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胃癌患者的近親家屬,由於有近乎相同的生活型態,加上某些癌症基因的易感受性,以及偏高的幽門桿菌感染率,容易在感染後較年輕時即出現癌前病變,因此建議做初步的胃鏡篩檢,以便早期找到高危險族群以加強追蹤。
身體警訊未注意 易錯過黃金治療時期
消化系統的警訊症狀包括了吞嚥困難、吞嚥疼痛、持續噁心嘔吐、慢性腹痛、食慾不振、早期飽足感、黃疸、腹部觸摸到腫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貧血、瀝青樣黑便、鮮血便等等。若上述警訊症狀持續未改善,亦應該尋求醫療諮詢,以免有重大疾病卻錯失治療的時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465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罹患乾癬,眼睛也容易發炎!國內最新研究發現,重度乾癬合併乾癬性關節炎患者,發生眼部葡萄膜炎機率,高達正常人2.4倍,此研究刊登在《美國醫學會眼科學期刊》。醫師提醒,乾癬病患若有眼睛紅腫不適,最好盡速就醫檢查。重度乾癬 眼部葡萄膜炎機率高據統計,全台有5萬名以上的乾癬患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入冬以來首波冷氣團南下,近期流感疫情逐漸攀升,已進入流行期,預期就診人次將持續上升。新北市衛生局表示,該市公費流感疫苗只剩不到2萬劑,呼籲符合公費接種民眾把握機會。流感進入流行期 新北市就醫人次升高根據新北市衛生局監測資料顯示,上週類流感症狀至急診就診百分比為13.43...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近日新聞報導中,1名腎友洗腎後,在回家途中發生廔管大出血,造成旁人恐慌,緊急協助處理。如何保護廔管,以及緊急處理方式,每位腎友都應該了解。廔管不慎撞破 恐3分鐘內休克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長連麗芬表示,洗腎病人經常發生廔管出血,甚至有腎友在工作時,廔管(人造血管)疑似不慎撞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1例麻疹確定病例,為北部40餘歲男性,去年12月28日出現咳嗽、發燒、鼻炎、結膜炎、疲倦、四肢無力等症狀,1月2日因出疹情形就醫,經通報檢驗確診為麻疹;由於個案潛伏期間無國外活動史,研判為國內感染。國內染麻疹皆隔離觀察 曾到林口Outlet消費疾管...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