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天天洗頭,「頭皮屑」還是去不完?不傷害頭皮的「中醫古方去屑法」,簡單執行!

天天洗頭,「頭皮屑」還是去不完?不傷害頭皮的「中醫古方去屑法」,簡單執行!
黃豆內服外用

《食鑑本草》中說,黃豆味甘、性平,歸手足太陰脾及陽明大腸經,有健脾寬中、潤燥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

黃豆既可內服,也可外塗,但製作方法不同。內服時,首先把黃豆洗淨,用清水泡至豆粒飽滿,大概需要一晚上的時間;然後把泡好的黃豆用清水煮至口感發麵,這時就能直接吃了。如果是小孩吃,可調入蜂蜜增加口感。90克可一次或多次食用。可輔助藥物,促進頭癬快速痊癒。

若外塗,須把黃豆上鍋炒至顏色焦糊,用搟麵杖搟成粉末,用香油調勻,每日早晚涂擦患處。因頭癬多由風濕侵襲、氣血不暢所致。這種方法能發揮黃豆潤燥消水的功效,起到潤皮膚、止頭屑的作用。如果是輕微的、小片的頭癬病灶,可以不用吃藥,只需將病灶處的頭髮逐一連根拔除,塗上此物,一週左右就會好轉。天天洗頭,「頭皮屑」還是去不完?不傷害頭皮的「中醫古方去屑法」,簡單執行!

石榴皮煎湯洗頭

石榴皮就是我們吃石榴時剩下的果皮。《名醫別錄》中記載:石榴皮味酸、澀,性溫,歸胃、大腸經,有收斂、殺蟲、止癢的作用。此外,現代醫學也證明,石榴皮中含有的物質,對人體的寄生蟲有抑制和收斂作用,是治療一些神經性皮炎和銀屑病(牛皮癬)的良藥。

用鮮石榴皮煎湯洗頭,可治療頭皮處的銀屑病(牛皮癬),及因銀屑病引發的頭皮屑。不過,每次煎的水最多重複用2~3次,且每次用時,都要重新煮開,涼至溫熱時再洗,水溫過高不利於患處皮膚的恢復。還可把干石榴皮炒炭研末,加香油調成糊狀,外塗患處,每日2次。

側柏葉泡高粱酒

側柏葉是從葉子扁扁的柏樹上采下來的枝梢及葉,也稱柏葉。《本草綱目》中說:側柏葉味苦、澀,性微寒,歸肺、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烏髮生發、祛痰止咳、養陰補血、祛風解毒的功效。

臨床上常把側柏葉與何首烏、女貞子、生地同用,治療中老年人的肝腎虧虛、鬚髮早白。若用新鮮的側柏葉榨汁或泡酒來涂擦頭皮,則可治療脂溢性皮炎引發的脫髮和頭屑。

用側柏葉泡酒時,高粱酒最好,而且泡的時間越長,療效越好。一個得了脂溢性脫髮的朋友每天早晚兩次用它塗抹頭皮,並按摩。三天後,頭皮屑明顯減少。現在,朋友的的脂溢性脫髮痊癒了,頭髮也長出了不少。天天洗頭,「頭皮屑」還是去不完?不傷害頭皮的「中醫古方去屑法」,簡單執行!

按摩

按摩可改善頭部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使頭屑逐漸減少,達到防治的目的。如果是在頭部用藥後進行按摩,更能促進藥物的滲透和吸收。具體做法是:患者坐直,用雙側或單側手指與手掌從前額髮際處向枕部來回轉動按摩,往返做20~30次,頭皮有發熱感為佳;單手四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併攏彎曲成90度,從髮際處向後輕輕敲打,使頭部有輕鬆感為佳,往返5~10次。

口服防風通聖

中醫認為頭屑多由風乘體虛或風熱鬱結內外博弈而淤塞經絡,導致氣血不通造成。而防風通聖方中,防風、荊芥、麻黃、薄荷輕清升散,疏風解表,使風熱之邪從汗而解;大黃、芒硝瀉熱通便,山梔、滑石清熱利濕,使裡熱經大小便排出;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清解肺胃之熱;當歸、川芎、芍藥養血和血;白朮、甘草健脾和中。配合成方,則汗不傷表,下不傷裡,從而達到疏風解表、祛除外邪、暢通氣血之效。

天天洗頭,「頭皮屑」還是去不完?不傷害頭皮的「中醫古方去屑法」,簡單執行!

相關推薦

“無毒”的女人最美麗。因為身體排毒有定時,睡眠不足會把整個排毒過程攪亂。 從身體排毒時間表來看,21:00~23:00是免疫系統排毒; 23:00~凌晨1:00是肝部排毒,需要在熟睡中進行; 凌晨1:00~3:00是大腸排毒;早上7:00~9:00是小腸大量吸收營養的時間。...

閱讀詳情 »

(1)常說味道重的食品對人體不好,它有哪些方面的危害呢? 一般來說,味道重的食物,令人擔心的主要是鹽(包括其他鹹味調味品)、糖、增味劑和油脂過多的問題。濃味有時也涉及辣、麻、酸等方面的味道,但相比而言,沒有前面的問題嚴重。 大部分情況下,味道重的食物含鹽量都高。所謂“好廚師一把鹽&rdq...

閱讀詳情 »

1、薏米:屬於一種可食用也可以用於藥材的食物,會引起女性子宮平滑肌興奮,而對於孕期女性來說,易刺激到子宮收縮而誘發流產。 2、益母草:在平時具有調理女性月經不調的功效,但是對於孕婦來說易刺激到子宮,使女性宮縮增強,從而誘發流產。 3、黑木耳:在平時生活中對女性具有滋養益胃的作用,是女性非常喜愛的食物...

閱讀詳情 »

「醫師,我的腹部肥胖很難消,而且臉上容易出油,睡覺時還會打呼,實在很困擾」,在中醫臨床診斷上,這一類情況屬於典型「痰濕體質」(也稱為水肥型體質)。可多食用10種食物,以及4種茶飲來減緩體內積水、多痰的情況。   屬於痰濕體質的人,腹部肥胖消不掉,可試試幾種茶飲來減緩體內積水、多痰的情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