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天氣冷熱變化大 吳宛容中醫師教你辨認心臟病四警訊

天氣冷熱變化大 吳宛容中醫師教你辨認心臟病四警訊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忽冷忽熱的氣溫為急性心臟病的好發時期,中醫可以在未形成前或疾病未發作前,加以治療,可以避免嚴重的後果。現今生活中出現了許多因心肌梗塞而猝死的案例,知名中醫師吳宛容表示,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不斷上演,就要知道什麼為心臟病要發作的前兆。

第一個徵兆:常常抱怨 呼吸困難

坐著時尚好,一旦平臥時,更加不舒服,現代醫學認為是心臟無法壓出足夠的血液,或無法將肺臟血液送出心臟,偶而伴有輕微的咳嗽,在X光片上則無發現異常。這就是心肺功能出了問題,因為肺氣不足, 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氣,若肺氣不足,宗氣化生乏源,則血液運行乏力, 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的癥狀。可用補肺氣來改善心肺功能。

第二個徵兆:突然不明原因的失眠

常常會覺得心跳過速,心搏過強,心律不規則。傍晚時比較容易覺得疲倦無力。這種患者長期處於壓力緊張中,情志失調,交感神經過於興奮,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時促血小板聚集,會增加血液粘滯性,血液流暢性降低,心主血脈而統一身之血,心藏神,思慮過度時,心血暗耗則導致神不守舍,臨床上就會出現心悸,心煩,少寐,多夢,口唇色淡,面色少華,可以利用補血和血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穩定自律神經。

第三個徵兆:大便的習慣突然改變或是不規則

除了要考慮腸胃的問題外,這也可能是心臟病的一個警訊,中醫心和小腸是相表裡的,心臟不斷的搏動的同時,心臟搏動的頻率也會影響腸胃系統。心與脾為子母臟,所以心臟跳動的速率快慢不定會影響大便的規律,造成有時便秘有時候下利。這時候不該只是治療腸胃,也要考慮的心臟的功能是否正常。

第四個徵兆:胸悶伴隨手腳冰冷

手與腳是人體離心臟最遠的距離,當心臟循換不佳表現的症狀,常常是手腳冰冷,心肌缺氧則容易有胸悶心悸的感覺,這種通常是發生在更年期的女性為多,腎主藏精,婦女朋友在停經之後,失去雌激素保護,冠狀動脈硬化機率增高,腎中精氣逐漸衰少,出現腎陰不足的現象,包括內熱、眩暈、胸悶痛、心悸、盜汗、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這是要補腎填陰,調整女性荷爾蒙的穩定。

春天溫差大,所以保護循環很重要。 平時可以多拍打兩臂手肘處,此處為肺經,心經,心包經所經過之處,可以藉由拍打促進血液循環,活化免疫系統,穩定自律神經,促進氣血的循環。

多吃堅果類也可預防心臟病。堅果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纖維和不飽和脂肪酸,能夠改善心臟機能。每天吃10克或20克能防止膽固醇損害動脈。大蒜也是一個很好的食材,長期食用大蒜不僅能夠延緩動脈阻塞,抗氧化劑能修補破損的血管。生蓮藕打成汁有助於保護腦組織,蓮藕藕斷絲連,其膠質也有助於穩定及預防心臟血管的脆化。

需注意的是,若本身體質寒冷、脾虛胃寒、易腹瀉者,不宜食用生藕,宜將蓮藕煮熟,性質由寒轉溫,可健脾開胃、益血補髓、安神健腦。

【延伸閱讀】

心跳蹦蹦跳卻無效? 心房顫動「冷」處理

30分鐘2萬次仰臥起坐 徐若瑄親授「川」字腹肌的秘訣!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85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有不少研究指出,擁有好EQ要比IQ來得重要,而且有好EQ,未來較成功;近年來,則是依此而發展出正念教養,就是在培養高EQ的孩子,使孩子能經由淬鍊後,擁有成功的人生。而這所謂的正念教養,竟然就是來自於我們東方哲學「禪」的參悟!   為人父母,生育、養育、教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適當的身體活動是兒童身心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時有助於兒童學業表現。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都應至少達到6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然而,國民健康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顯示,6~11歲兒童僅4.3%身體活動量達建議值。國民健康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整理) 春天到了,辦公室裡的同事假日紛紛出遊,28歲的小英(化名)卻總是覺得職場的工作壓力大,全身疼痛,覺得很疲累,經常請假在醫院裡各科團團轉,還被誤解為「公主病」。做了一堆檢查,最後在疼痛科確診為纖維肌痛症。雖然使用口服抗癲癇藥物和止痛藥進行治療,症狀進步一些,可是還是常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1位高齡88歲的阿嬤,身體硬朗,但某次和家人聚餐又喝果汁飲料,半夜竟引發痛風,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胡宗慶談起母親有點心疼,因母親過去並無痛風病史等慢性疾病,只有輕微高血壓,但因家族聚餐上大魚大肉,又喝了果糖含量太高的果汁,才會促使痛風發作。 患者出現痛風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