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天氣型態轉變「晝熱夜涼」了! 中醫師教你養身挑食避免秋燥傷身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節氣進入「處暑」,中醫師建議,雖然已經秋天,但處暑的天氣逐漸轉變成為「晝熱夜涼」型態,還是要留意白天時秋老虎帶來的暑氣高溫,至於如何幫助身體應對夏、秋兩大季節的良好轉換,中醫認為,此時應要增潤抗燥、清熱益氣,包括蓮子、香蕉、菊花、蜂蜜、黃瓜、白蘿蔔、蘋果、紅棗等食材都很適宜。

根據古書記載「處暑後,天氣猶暄」,處暑雖然代表夏天將結束,但處暑後的18天裡仍是一段「晝炎熱、夜驟涼」的日子,容易降雨前溫度極高,但大雨過後又猛然降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方志男表示,這一段期間民眾要多注意室內冷氣溫度設定勿太低溫,應隨天氣變化來作調整,才能對身體健康有益;否則室內外溫差過大,忽冷忽熱易引發冷熱型感冒,而過敏性鼻炎、咳嗽及哮喘者也易發作,身體體質偏燥熱的人,容易肌膚、鼻腔、口舌乾燥、便祕等「秋燥癥」。

中醫認為,此時除了為自己做好水份的補充以外,飲食上也要做到減低辛辣度或少碰油炸燒烤食物,搶先一步做到避開「秋燥」的擴大影響,而食養方面,建議應多多增潤疏熱。也不要忘記保持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作息。

方志男建議,食養部分,餐餐可以好好食用米麵為主食,能補氣;也可多吃酸味食物如枸杞,酸主收斂;喝些黑木耳露,能滋陰生津潤燥;玉米鬚茶則性平,可以入肝腎並消渴。

此外,方志男說,好眠之物則有銀耳、蓮子、香蕉、黃豆、菊花、波菜等;增潤之物則有枸杞、蜂蜜、黃瓜、白蘿蔔、蘋果、紅棗等食材,不妨在生活中多多食用天然食材滋潤一下身心得益;但中醫師也提醒,銀髮族、兒童、傷寒感冒、孕婦、過敏體質、寒性體質或脾胃較虛弱、身體敏感的人,食飲菊花還要留心不要過量。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資料提供:永齡鮮生&夏小姐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防疫今(11)日好壞消息齊發,儘管今已連4天確診加零(連續29天沒有本土病例),卻也新增1死,為案197的40多歲男性,值得注意的是,其與案202為1對夫妻,3月間至美國探親,一同發病,推估感染應是同一病毒,但太太早在4月10...

閱讀詳情 »

▲(照/指揮中心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確診連續第4天加零,亦是29天以來未見本土病例,疫情趨緩,解封再進一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1)日宣布,放寬餐飲業人數限制至250人,而「辦桌」試辦採實名制,最多8人一桌,上限為30桌,且還是必須保持社交距離的1.5公尺。...

閱讀詳情 »

鄂冏 武漢封城兩天後,1月25日半夜1時,手機收到簡訊,宜昌自當天(25日)上午6時開始封城。完成沒意想到,宜昌距離武漢約350公里,原以為疫情不會延燒到這裡,想不到她也宣布將封城了。 天人交戰很久,是馬上收拾行李、抱起熟睡中的小孩,叫醒老二(親戚的暱稱)半夜載我們去宜昌機場,以便清早離開,還是靜觀...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情趨緩,先前害怕感染風險而不敢帶小朋友去醫療院所打預防針的家長,也得快點補針!台北市衛生局今(11)日表示,最新統計發現,疫情爆發之後,今年1到4月,台北市5項常規疫苗適齡幼兒接種率,通通往下掉,下降幅度最高者甚至逼近1成,恐影響...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