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天熱了要命熱傷害來了! 台大醫:幼兒「3大症狀」要當心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天氣越來越悶熱,家長可得當心小朋友受不了!根據統計,熱傷害是兒童夏日活動時常出現的急症,輕者可能導致昏厥、疲勞、肌肉痙攣,而嚴重的熱傷害(中暑)更可能造成休克、肝、腎功能受損、腦病變甚至死亡。家長有3大熱傷害的症狀絕對要懂。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朱彥儒強調,家長和兒童的照顧者都應該認識容易造成熱傷害的原因,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萬一發生熱傷害,更要能夠早期發現,早期送醫,以避免嚴重的傷害發生。

什麼是熱傷害?一旦身體產生過量的熱或者身體散熱的能力下降,導致體溫持續上升而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就會產生熱傷害。

朱彥儒說,熱傷害的發生,往往是多因素的結果,包括高溫潮濕的環境,會使皮膚排汗散熱的效率下降;在太陽直接照射下,熱傷害的機會也會增加,且溼熱的夏季,即使是在悶熱的夜晚長時間運動,仍有可能發生熱傷害。如果又是年齡較小、有慢性疾病者也較容易導致嚴重的傷害。

另外,運動造成的熱傷害,則與運動的強度和持續時間有關,特別是兒童及青少年參與競賽活動時,很容易忽略高溫和脫水產生的不適症狀,忽略適時休息和補充水分,進而造成熱傷害。

朱彥儒指出,熱傷害的症狀有3,一是熱壓力,當身體剛開始無法把產生的熱有效的散發到環境中,兒童通常只會表現出疲倦、活動力減退,體溫仍未高於38℃,稱為熱壓力(Heat stress);接著當兒童出現大量流汗、口渴、噁心嘔吐、輕微的意識混亂、昏厥或是感覺快要昏倒,體溫上升至超過38℃,但仍低於40℃,稱為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一旦出現停止流汗、臉頰發紅、皮膚乾燥和嚴重的意識不清或混亂甚至昏迷,體溫通常大於40℃,便是中暑(Heat stroke)了。

預防熱傷害,朱彥儒建建議,應避免包覆過多的衣物,通常嬰兒只需穿著與成人感到舒適相同厚度的衣物,最多再外加一層包巾;避免於中午外出,外出時使用適當的遮陽棚或遮陽帽;且不論時間長短,不要在無人看護下將嬰兒留在車內,因為室溫22度下,車內溫度可在30分鐘內上升至致命程度,即使打開車窗也不一定能減緩車內溫度上升。

兒童及青少年運動時應每30分鐘需休息並補充水分,激烈運動每 15 分鐘休息補充水分,並避免於中午時間戶外運動。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時中心裡苦?強調去留蘇揆決定 陳時中再談紓困連吐「苦」字

「室內消費」全面解封!符合4條件人數不再受限 酒店、舞廳也放行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大爆發,台灣卻苦無充分的疫苗可打,國內重量級宗教團體之一的佛光山今(28)日傳出已經發文給疾管署,有意透過國際佛光會捐贈台灣最多50萬劑的美國嬌生疫苗,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回應,他個人尚未清楚有沒有收到公文,但民間要捐、要買都要依流程向食藥署...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黃苡安/綜合報導) 疫情持續延燒,菜市場人擠人增加風險,足不出戶待在家自「煮」防疫成為全民運動,無法常跑市場及超市,外送蔬菜亦很方便,但民眾希望買到新鮮又耐放的蔬果,也是一大問題。如何在減少外出之下,將一周食材採買齊全,國泰健康管理營養師施瑞雯提供採購及儲存技巧。 選耐存放食材...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疫苗短時間難全面到位,部分地方政府乃至鴻海集團都有意自行買疫苗,可不可行在吵了數天之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8)日拋出「地方政府或企業申請COVID-19疫苗專案輸入流程」三關程序,只要提出8大項文件,並經食藥署專家會議點頭,就可以買,但使用仍要...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本土病例已經連續14天,天天破百例,今(28)日出現國內最年輕死亡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證實,該案應是案5791,因為同住家人染疫後採檢確診。針對日媒報導日本有意送台灣疫苗,陳時中下午快人快語「要早啦,再晚就沒意思了」,也透露原本擔心在效期前打不完的31萬劑A...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