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太熱!異位性皮膚炎抓到破皮流血 空調師傅憂鬱難工作

太熱!異位性皮膚炎抓到破皮流血 空調師傅憂鬱難工作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每到天氣炎熱季節,33歲的空調工程師傅小張(化名)就忙不停,偏偏他又對塵蟎過敏,所以繁忙的夏季,身上的異位性皮膚炎也跟著惡化,令他奇癢難耐。到醫院就診時,小張全身皮膚已經有明顯的紅斑合併濕疹變化,影響皮膚面積達全身50%以上,且出現多處苔蘚化的斑塊,有些甚至被他搔抓到破皮流血,慘不忍睹。這樣的皮膚狀況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令小張的情緒變得憂鬱且沮喪。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林明秀醫師提及,案例中的小張屬於異位性皮膚炎重度病患,在夏天潮濕悶熱下,的確容易因為出汗使異位性皮膚炎惡化,而有皮膚發炎、發癢的現象,尤其又經常接觸過敏原,更令皮膚狀況雪上加霜。

依照皮膚嚴重度 治療建議大不同

目前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目標,以降低發炎反應,且根據病患的嚴重度給予適當的治療策略。林明秀醫師說,程度較輕的病患,一般建議以日常皮膚保濕為主,皮膚病灶只要局部塗抹類固醇或非類固醇外用藥膏,如還有癢感再加上口服抗組織胺通常就能獲得改善。

若是中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除了以上治療,必須再加上照光治療、濕敷治療等,甚至有些急性發作必須短期使用全身性抗發炎藥物或抗生素治療;至於皮膚症狀更嚴重的重度患者,須進一步使用口服免疫調節劑如環孢靈、移護寧或全身性類固醇等治療,有時症狀嚴重如引發紅皮症時,必須住院治療。

新一代的生物製劑 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新選擇

以案例中的小張來看,是屬於異位性皮膚炎重度病患,「使用照光療法卻癢感更劇,經過嘗試使用免疫調節劑後,效果不如預期,且接連出現免疫調節劑的副作用,如肝指數上升、血壓上升。」林明秀醫師說,因病患希望皮膚能儘早改善,回歸正常生活,建議接受異位性皮膚炎新藥-生物製劑治療。

林明秀醫師指出,新一代的生物製劑是針對引發異位性皮膚炎過度發炎的重要因子IL-4及IL-13傳導路徑做阻斷,提供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且對傳統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另一個治療選擇。

「為了達到穩定的療效,建議症狀穩定之後也應持續使用,臨床報告持續使用生物製劑16週, 接近五成病患皮膚炎範圍及嚴重程度可達百分之七十五的改善。」林明秀醫師表示,小張經第一次施打生物製劑後,癢感就有明顯改善,持續施打8 周後,皮膚病灶明顯改善並減少6 成,睡眠品質進步,身上的濕疹病灶也逐漸好轉,心情逐漸開朗,生活品質得到明顯改善,生活品質指數分數改善達七成。

新一代生物製劑安全再升級 緩解症狀免憂鬱

林明秀醫師進一步說明,對於嚴重度較高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長期使用口服免疫調節藥物可能會導致肝腎功能異常,需定期抽血監測。「所幸如今已可使用經衛服部核可上市的新一代生物製劑,可針對免疫系統中的助手T細胞所分泌的發炎因子IL-4 及IL-13,精準有效的從源頭機轉介入,有效減緩症狀,副作用相對低很多、安全性也提高。」

林醫師提醒,有研究指出,中重度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較容易有憂鬱傾向,若能接受適當的治療,對生活品質改善、情緒的穩定都有一定幫助。因此建議病患一定要找皮膚專科醫師持續追蹤治療,並做好平日皮膚的保養工作,且與醫師配合接受治療,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延伸閱讀】

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341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吃生魚片時,芥末是必備佐料,沾上1口,辛辣嗆鼻,直衝腦門,據說可以殺死病菌、寄生蟲,有人則是搭配高濃度酒精成分的白酒,或是一邊嚼食大蒜,認為也能達到殺菌效果。不過,國泰醫院汐止分院腸胃科主任楊瑞能說,其實這些方法都是無稽之談。 楊瑞能指出,台灣衛生環境良好,幾乎很少收...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國健署統計,乳癌多年來都是女性癌症發生第1位,最新資料顯示2018年有12,217位女性新確診乳癌,歌手朱俐靜新專輯發表會時說出,自己罹患乳癌正在標把治療,但朱俐靜僅39歲,遠低於乳癌平均發生年紀,專科醫師建議,如果2等親內有乳癌病史,至少1至2年就要做1次乳房超音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3歲的上班族陳小姐接近中午就莫名一陣累,就算睡個30分鐘的午覺,也不見好轉,只好下午再喝一杯咖啡,才能勉強撐過一天的工作,同事見狀老是嘲笑是標準的草莓族。平常噓累累 當心是「心臟無力」惹禍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表示,一般人若感到疲倦,透過短時間休息通常...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新增3名新冠境外移入病例,分別由美國(第821例)、菲律賓(第822例)、印尼(第823例)入境,第821例匡列接觸者1人,另2人沒有匡列接觸者;另外,指揮中心再確認1株英國變異病毒,由第804例個案檢體找出,確診時Ct值18,研判...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