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太過追求完美、頻憂災害發生⋯醫:恐也是強迫症患者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

太過追求完美 頻憂災害發生⋯醫:恐也是強迫症患者

常常耳聞或遇到身邊有強迫症症狀的朋友,但一般人對強迫症的了解有多少呢?現代人為什麼會罹患強迫症呢?


一名30多歲的女性上班族個性追求完美,老是擔心私人訊息會夾雜在紙片、公文中洩露,習慣性將丟到垃圾桶的紙片或交出去的公文再取回檢查,明知這樣不行,她仍無法克制重複行為,造成工作時常延誤;甚至回到家裡,垃圾已打包丟到清潔車,她還追車要拿回來檢視,最後經醫師診斷為強迫症。

強迫症的症狀可分為:強迫性思考和強迫性行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唐守志表示,強迫症約有1/4是在兒童及青少年階段發作,男生在10歲前發病機率較女生高,但成年後比例相當,35歲後很少發生。

強迫症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體質、大腦神經迴路、心理與社會環境因素有關,通常是慢慢發生,外顯症狀主要可分為強迫性思考和強迫性行為。據統計,產生強迫想法及行為到就醫治療,平均大約需7、8年時間。

強迫思考(Obsession),是一種無法控制的「侵入性想法」。唐守志解釋,患者自身也不想要,為了轉移這種想法,出現了強迫行為(Compulsion)。由於強迫症的重複行為是無意義的白耗工,因此會受苦。

如何區分是正常行為,還是強迫症?
強迫行為如同個性謹慎的人,出門都要數次檢查電器、瓦斯有無關閉,也有些人擺放物品一定要成雙成對;而除了明顯的重複動作,心理活動如數數、默念、策畫完整過程等也算是。唐守志說明,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正常行為是「因為喜歡而去做」,相比之下,強迫行為則是「自身並不想做」卻停不下來,因而受苦,形成惡性循環。

醫學上對於強迫症的客觀條件定義為:「如果強迫行為在一天裡占據大於1小時以上,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並排除其他心理疾病,可診斷為強迫症。」

強迫症4大類型,需客製化治療
強迫症大致有4種類型,因人而異:
1. 清潔類:怕感染弄髒,會不斷洗手或不敢上公廁,曾有青少年因不敢上學校廁所而休學。
2. 整齊控:要求東西按順序、成對擺放。
3. 禁忌想法:不斷出現暴力或傷害影像,會突然大叫大罵。
4. 憂慮傷害:總是擔心災害會發生,例如不斷檢查瓦斯開關。

哪些人是強迫症高風險群?
唐守志指出,通常是內顯性格的人,較容易難過、焦慮、孤單、負面思考;其次,神經迴路從皮質到紋狀體再連結到視丘的過程受到影響,導致訊息傳遞異常,也可能生病;此外也有研究發現,若直系血親有強迫症,得到的機率較高。根據研究,長期追蹤病人大約3、40年時間,未治療的人,隨著生命歷程變化,2成會改善症狀,仍有8成不會好轉,而接受藥物結合心理治療的人,約有3~6成的療效。

唐守志表示,精神疾病需依照個案狀況進行客製化治療,目前藥物以抗憂鬱劑為主,劑量會比治療憂鬱或焦慮症強,治療時間也較長,病人需耐心配合,至少3個月,才能判別藥物劑量是否有幫助。而心理治療則採認知行為及精神動力取向治療,在研究上都有不錯療效。目前也有大腦深度刺激的新療法,仍在研究探討中,希望未來能提供治療的幫助。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久站、久坐、提重物讓腳上長出蜘蛛一片紫紅色的蜘蛛網或浮出一條條青綠、嚇人的血管嗎?若置之不理,恐因曲張惡化而導致下肢痠脹痛、甚至皮膚潰瘍等問題!琳安聯合診所院長王志軒醫師表示,雖然末梢靜脈血管的病變並不會嚴重的影響下肢的血液循環,但是一但末梢病變的血管達到一定的數量,仍然會有抽筋、麻、腫、脹等循環不...

閱讀詳情 »

▲醫師替患者做理學檢查。(圖非當事人/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紓壓選錯方法,先賠上健康!一名43歲男子,因為工作壓力大,長年有抽菸習慣,自認為有紓壓效果,去年意外發現鼻涕出現血絲,又在洗澡時摸到右側頸部出現腫塊,就醫檢查確診已是鼻咽癌第四期,所幸前導性化學治療及後續合併化放療...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有健保真好,對病患而言不只是一句口號而已。新的一年才剛開始,健保署統計,從去年到今年,健保陸續收載超過34種新藥,並擴增了18類疾病藥品的給付範圍,當中以「癌藥」最多占40%,今年初又增加給付第二代肝癌標靶新藥以及非小細胞肺癌口...

閱讀詳情 »

懷孕到了後期,不少人都會出現一些漏尿的症狀,尤其越接近預產期,不禁讓人擔憂到底是漏尿還是破水?到底該如何區分呢?王立文婦產科診所施俊宇醫師表示,簡單來說,漏尿可藉由意志來控制,而破水卻無法控制,若感覺到下體一直有流出液體,且自己無法控制止住,建議最好還是前往醫院、診所接受檢查為佳唷。  越接近預產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