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生產後多久可以開始運動?把握產後瘦身黃金期,5招鍛鍊骨盆底肌肉與核心肌群

生產後多久可以開始運動?把握產後瘦身黃金期,5招鍛鍊骨盆底肌肉與核心肌群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資料來源/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物理治療師陳韻曲

『30歲女性,隨著第二孕期(4-6月)時體重的增加,開始在站立或行走時出現腰部痠痛的症狀,休息會緩解,但無法久站或久走,行走時也有骨盆歪斜的步態,造成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疼痛。這些症狀一直持續到生產後,接著又面臨育兒的工作,除了原本腰痛的情況加劇,還出現手部肌腱發炎的症狀,俗稱「媽媽手」,嚴重影響到生活和照顧寶寶的品質,直到物理治療師介入,指導核心與肢體的肌力訓練、骨盆動作控制訓練與手部肌肉伸展放鬆後,體力變更好、疼痛有大幅改善,與寶寶的互動更密切。』 物理治療師說明:每個新生命都在準媽咪翹首期盼中來臨,在孕育寶寶的過程中隨著胎兒成長茁壯,孕婦的身體負擔也隨之增加,胎兒的重量在肚子前方,使得腰椎的壓力變大,加上催產素的分泌,使得骨盆更鬆弛而向前傾,於是腰部肌肉緊繃造成痠痛、臀肌與腹肌被動的被拉長了變得無力,腿部的力量減弱,影響平衡能力進而形成了「企鵝步態」。生產後雖然肚子的重量減輕了,但姿勢和活動的習慣卻無法立刻回復,加上高重覆性的育兒工作,餵奶、洗奶瓶、抱小孩等動作很容易產生肩頸、腰背酸痛,甚至痛到膝蓋和足底。

物理治療師指出,準媽咪在孕期中就可以開始進行和緩的運動(如:散步、游泳),來減輕孕期的不適感且讓產程更順利,緩和的伸展可放鬆肌肉,改善腰部疼痛或腿部抽筋等症狀,腿部訓練可強化肌肉的強度來增進體力使產程更順利。 生產後的運動目的,則是在促進身體的復原,降低因生產造成的不適與功能失調、調整體態、以及預防在照顧寶寶過程中累積的傷害,讓媽媽能有更強健的身體和更愉快的心情和寶寶相處。

產後運動執行原則 1、 自然產於產後1周後,剖腹產於產後2周後可以開始漸進式進行。

2、過度疲勞或運動過程中覺得疼痛不舒服時應停止運動。

凱格爾運動、胸肩運動、骨盆運動、腰背核心運動、拱橋運動為適合產後的運動 1、凱格爾運動:可鍛鍊骨盆底肌肉群、提升陰道緊實度、預防或改善產後尿失禁。平躺雙腳踩於床面,吸氣緩慢收縮尿道口、陰道口與肛門周圍肌肉,像憋尿的動作停留3至5秒鐘,重複5次。產婦在傷口不痛時就可開始練習,勿在小便過程中訓練以免回流造成感染。

2、胸肩運動:可提升胸廓活動度與肩關節肌耐力、預防因哺乳姿勢不良造成的不適。坐姿雙手伸直向身體兩側打開至水平,翻轉手肘至手掌朝向天花板,吸氣將胸口擴張停留3至5秒後放鬆,重複5次。

3、骨盆運動:可調整孕期過度前傾的骨盆位置、促進核心肌群、放鬆腰部緊繃的肌肉。平躺雙腳彎曲踩於床面,吸氣至後腰感覺肋骨撐開,吐氣將骨盆往床面方向下壓,停留3至5秒再慢慢放鬆,重複5次。

4、腰背核心運動:可提升脊椎活動度、放鬆緊繃的腰背、促進核心肌群。四足跪姿(勿在太軟的床面執行),吸氣眼睛看向前方,將胸口往床面下沉,吐氣眼睛看向肚臍,拱背成弧形,重複5次。熟悉後可加上輪流將手或腳伸直抬高至水平,維持3至5秒,重複5次。

5、拱橋運動:可強化臀肌與後腿肌群、提高關節的穩定。平躺雙腳踩床與臀部同寬,由尾椎開始往上,將脊椎一節一節抬離床面,抬到下肋骨離開床面即停止,停留3至5秒,重複5次。

陳韻曲物理治療師提醒產後媽咪,任何運動還是要量力而為,千萬別急於恢復產前身材而忽視自己的健康,循序漸進才是最佳原則 改善身形外也能調整好自己的體態,如有相關問題也可以尋求專業的醫師、物理治療師來評估及調整,讓產後運動正確又不傷身。


推薦閱讀: 產後肚子還是好大!該怎麼辦才好?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查看原始文章>>

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相關推薦

示意圖非當事人 (左圖為zhanlue 右圖翻攝自ptt01)下同 國外一名女子在這幾個月以來,一直有著腹痛與胃酸倒流的困擾。不過她因著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遲遲沒有就醫。一直到上個月,婦人在身體突然出現黃疸症狀後,這才決定到醫院檢查。   醫生為她進行測試與超聲波檢測後,赫然發現她...

閱讀詳情 »

  via 痔瘡也叫痔核,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疾病。俗話說“十人九痔”,可見它的發病率之高。形成痔瘡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肛門、直腸位於身體的下部。由於地心的吸力和腹腔盆腔臟器的壓迫,靜脈血液向上回流受阻,再加上直腸靜脈叢的血管缺乏靜脈瓣,血液向上回流後又有一部分漏下...

閱讀詳情 »

每到夏天,動不動就一身汗,運動過後更是汗如雨下,醫師表示,為身體補充水分得視情況而定,平常適量飲水即可,但大量、持續性流汗後,一定要喝運動飲料,才能補充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除了選擇購買市售外,也能自製喔!高溫炎熱的夏天,大家都知道要多喝水,但光是「大量喝水」還不夠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家庭...

閱讀詳情 »

台灣每年有高達兩萬位民眾,因膽囊疾病切除膽囊,當健康檢查發現有膽結石時,可以靠食物來排除?罹患膽結石,到底該怎麼吃,才能有效減少膽囊的負擔?年度健康檢查做腹部超音波時,意外發現肚子裡的膽囊有膽沙、膽結石;每當大吃大喝後,覺得容易脹氣,右上腹隱隱作痛,有時會延續到背部、右肩,痛到冒冷汗、嘔吐,甚至出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