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失智初期無惡化易誤判? 神經科醫師解答

失智初期無惡化易誤判? 神經科醫師解答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失智症是一種認知退化的疾病,在眾多的失智症患者中,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的病患人數最多,帶給家庭與社會上的壓力也最大。為紓解照護者的壓力,臺中市政府衛生局與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舉辦「過暮不忘照護紓壓講座」,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黃敏慧科長表示,很多事理解就不會恐懼,心理健康科網站有量表可以協助檢測,以瞭解認知功能及心理情緒的健康狀況,有需要可以撥打1925安心專線。

出現疑似失智症狀 應盡快就醫治療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陳安芝醫師指出,當家人有經歷過的事情全忘掉、慢慢不能依照口頭或文字的指示進行反應、不會使用筆記或其他方法協助記憶、對事情的判斷力降低、不知道或否認自己有健忘等情形出現,就可能有失智的跡象,應到醫院診斷,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延緩疾病持續惡化。

當被診斷是初期失智時,若過了1-2年狀況都持續,是否有可能是誤診?陳安芝醫師回覆,若是確診是典型的阿茲海默症,腦部功能就會一直惡化,但是長輩有時可能因身體出現一些狀況,出現暫時功能失調,醫師依當時臨床症狀,會診斷為失智症初期,但是,如果症狀1-2年沒有惡化,就可以排除是失智症,然而若是診斷為失智症中期,患者的症狀會持續惡化,比較不會誤判。

照護者壓力主要來自4地方 紓解壓力從轉念開始

失智症照護是漫長的歷程,台中科大美容科黃宜純教授的媽媽也是一位失智症患者,13年的照護經驗,她了解照護者的壓力可能來自於其他家人關心卻不用心的詢問、實際照護壓力、長期時間壓力、求好和求強的無形壓力,因此照顧者一定要學習用好心情面對,先把自己照護好,才能有餘力去照護家人。

對此,黃宜純教授建議,照護者遇到壓力時,可以問自己可不可以解決?可不可以面對?或用第三者的心情看待,從解讀、分解壓力源,找到解決方法,或是在自我對話的過程中,用不同的視角去面對,學習與壓力共處。

營養均衡有助延緩腦部功能退化 水量攝取及體重莫輕忽

飲食均衡為失智症照護最具挑戰性的一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盈汝營養師分享,營養均衡有助延緩腦部功能退化,但失智症者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飲食問題,包括攝取的食物種類減少,導致維生素B缺乏、可能有吃過卻忘記、飲食喜好逐漸改變或拒食或過食等現象,所以照護者準備飲食除了要注重營養均衡和多樣性之外,務必監測被照護者的水量攝取及體重,根據歐洲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對老年人之飲水建議,女性為1.6公升/日,男性為2公升/日,有腎臟或心臟疾病者則需另外評估飲水量。

【延伸閱讀】

 遠離骨質疏鬆症 攝取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是關鍵

不敢做切片? 攝護腺MRI,精準揪出男人「長壽癌」

兒童視力大魔王 醫:姿勢、時間、距離、光線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33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過去是替藥找合適的病人,現在是替每一個病人找到對的藥!」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特約醫師蔡俊明教授與癌症基因檢測公司合作,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協助治療202位肺癌患者,超過半數病人可檢測到異常基因,有助擬定更佳治療對策。蔡俊明教授指出,現今精準醫療應盡早一次檢測所有潛在問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日前台大醫院在世界血友病日舉行了活動慶祝大會,邀來病友及專家,一同分享最新血友病的治療成果。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彭慶添理事長指出,血友病需要讓社會各界一同了解關懷,盼社會大眾能給予病友同情心、同理心,也更增加對疾病的認識。台灣血友病之父沈銘鏡教授則說,醫療方面,現在的治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職能治療師江瑋婕本身淺眠,結婚六年多來,一直受老公鼾聲所擾,一開始都會被吵到睡不著,後來也只能習慣與鼾聲共處,就連2歲的兒子也經常被爸爸的打呼吵醒。台灣睡眠醫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主席吳家碩心理醫師強調,不能輕忽打呼問題,不僅會讓另一半睡眠持續中斷,同時也影響與枕邊人的關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全球越來越「混怒」,台灣負面情緒指標最低!全球知名民調公司蓋洛普公布2019年全球情緒報告,針對143個國家超過15萬人的調查顯示,35%民眾壓力大,且每5人就有1人感到傷心和憤怒。在所有國家中,希臘人壓力最大,而美國也名列前10名。在綜合5項負面情緒指標後,台灣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