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失智有前兆 照護3技巧減壓力

失智有前兆 照護3技巧減壓力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全球每年有990萬人罹患失智症,平均每3秒就新增一名患者。台灣至106年底失智症人口估算已逾27萬人,15年後失智症人口預估將倍增逾46萬人,未來40年更可能突破85萬人。

居家環境友善、適度刺激與活動 減少失智照護困難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失智症者由於認知功能退化,生活中易出現空間認知障礙問題,影響自我照顧能力。但照顧者可透過居家環境友善,並持續提供失智症者適度刺激與活動機會,調整照顧與溝通方式,讓失智者在環境中能感到自在與安定,減少問題行為,減低照顧者的壓力、提升生活品質。

失智照護3技巧 營造居家友善環境

國內調查指出,失智者9成以上居住家中,因疾病對大腦產生病變造成個案認知、判斷或辨識力障礙,如無法識別室內設備或空間導致焦慮、對照明或光線造成的陰影產生幻覺;易受身旁人、事、物環境影響或產生不安全感等。國民健康署提供3個技巧,營造居家友善環境,家屬可自行檢視居家環境及進行改善:

技巧1、增加家中環境的辨識及環境線索提示

如客廳、臥室的桌椅顏色、浴廁的馬桶坐墊顏色,若能與地板、牆壁顏色呈對比,可讓認知功能退化的失智者,清楚分辨環境空間及直接找到使用方便。

技巧2、房間內避免光線直接照射

減少陰影及光線刺激,可避免錯認現象。有些失智者會誤認家中陰影是其他人或一直覺得家中有陌生人而焦慮。

技巧3、電視未使用時關閉電源

減少不必要的噪音刺激,避免失智者幻聽妄想等症狀產生。

還可以在明顯的地方,放置個人物品及照片提供記憶刺激,增加失智症患者對過去背景和生活的記憶。在廚房內放置失智者慣用的水壺或爐具,並選擇操作簡易且具安全的瓦斯爐,讓居住環境不但有熟悉感,也更安全。

記憶力嚴重減退、言語表達困難 恐是失智前兆

國民健康署提醒,失智不是正常老化,如因「記憶力減退導致影響日常生活」,重複發問、購物或服藥,提醒也想不起來;或「出現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無法表達送信的人是郵差;「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家庭主婦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幫家人準備晚餐等失智症警訊。上述皆非正常的老化現象,應盡快至精神內科或記憶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和診斷。(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747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撰文/羽穗、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吃點蛋糕甜食,或是喝一杯甜蜜的飲料,心頭立刻暖暖的,不開心的情緒,立即煙消雲散,糖永遠都有這樣的魔力。不過,精緻甜食的高熱量、高糖份,是挑戰健康的一大殺手,但如果真的很喜歡,戒不掉糖的美味,是否有比較養生且健康的吃法呢?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經年累月脹氣、胃痛,吞胃藥都無用,小心是胃幽門桿菌感染!醫師提醒,胃幽門桿菌感染恐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長年有腸胃道不適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日常生活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生食、共食。糞口傳染為途徑 家人易互相傳染消化內科醫師張振榕指出,胃幽門桿菌主要經由糞口傳染,若是吃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少油少肉也會得糖尿病? 一名56歲的陳姓婦人,身材微胖,有高血壓病史,無糖尿病家族史,平時重視養生,三餐自己煮且飲食清淡。健康檢查卻發現糖化血色素7.0,空腹血糖126,被診斷為糖尿病。吃好又吃巧  低醣選材吃得更健康  台南市立醫院醫師王威傑表示,...

閱讀詳情 »

家裡有好動的小男生加上媽媽每天都有在廚房做料理,環境中難免會有些怪味道,之前有親戚來家裡拜訪時,一進來就問:怎麼好像有種不一樣的味道,雖然我們自己都已經很習慣了,但這樣的狀況感覺好糗喔!在網路上發現有專門的除臭神品-條紋共和國超級滅菌除臭液,聽說可以一瓶搞定家中所有惱人臭味,除臭率超越標準、30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