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失智症不是只有阿茲海默 透過影像檢查可以早期確診

失智症不是只有阿茲海默 透過影像檢查可以早期確診

【NOW健康 馬姍妤/綜合報導】明明已經握過手、打了招呼,但1、2分鐘後又重來1次,且不斷重複說著一樣的事,70多歲謝先生原本只是健忘,但情況越來越離譜,甚至外出時常迷路,就醫確診為阿茲海默失智症,用藥仍然持續惡化,最後接受影像檢查,才知道罹患額顳葉型失智症,而非阿茲海默失智症。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暨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胡朝榮表示,失智症可分為3大類,分別是腦神經退化造成的退化性失智症、腦血管疾病造成的血管性失智症,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續發性失智症,其中以退化性失智症居多,阿茲海默失智症就占了約6至7成。由於失智症早期症狀與老化類似,例如記憶變差、說話會中斷或忘記詞彙、比較難回想事情等,因此容易被忽略,甚至就醫後也未能正確診斷失智類型。

 

以謝先生為例,一開始被診斷為阿茲海默失智症,服用藥物,希望抑制退化速度,但脾氣越來越暴躁,常一直喊吃不飽而瘋狂進食,甚至出現幻聽,覺得菩薩在跟他說話,連上廁所都沒辦法自理,看著妻子喊「阿母」,最後在接受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後,發現並非阿茲海默失智症,而是額顳葉型失智症,歷經半年後確診,但他失智狀況已從輕度快速惡化至中度。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核子醫學科教授林昆儒表示,腦神經退化疾病進程理應非常緩慢,失智症患者大腦可發現異常蛋白質堆積,從腦部出現病理變化到產生臨床症狀,歷時約15至20年,如果能夠正確研判失智類型並使用藥物,就能延緩惡化速度。

 

研究顯示,從症狀出現至確診,典型65歲以後發病的晚發型失智症患者平均要2.8年;非典型65歲以前發病的早發型失智症患者則需要4.4年,為了正確治療,多次往返醫院找原因,幾乎是所有疑似失智症患者及家屬必須經歷的漫長痛苦歷程。

 

胡朝榮強調,失智症病因多,務必精確診斷才能對症下藥,如果確診為阿茲海默失智症,越早用藥效果越好,但如果為額顳葉型失智症,卻用了治療阿茲海默的藥物,反而會加速惡化,建議透過影像檢查,確定失智類型,以利正確投藥。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口罩實名制2.0」將於3月25日起至3月27日晚間8點,進行第二輪線上預購,作業期程縮短為七天,就能夠領到口罩,歡迎有需求的民眾上網訂購。 第二輪預購口罩 下列四點須知 1、3月25日(三)上午8時至3月27日(五)晚上8時,使用健保卡/自然人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多工處理的生活型態,也就是所謂的「一心二用」。不過長期的壓力,逼迫我們的大腦快速反應,時間久了,大腦就累壞了、再也撐不住。國外一項研究發現,當你很專心地做一件事情時,要銜接處理另一件事,中間需要10到15分鐘的緩衝時間,才能全心投入、專注在後者上。「腦疲勞」會以身心合併的症...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日確診台灣最小武漢肺炎(COVID-19)患者,年紀僅4歲!今(2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6例新增病例,當中第175例是年僅4歲的小男童,曾經與第171例父親與第178例母親經前往荷蘭。另外,中研院群聚再增1人,第186例30多歲女性,確認是第168例德國籍研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現年62歲的宋先生,日前在工作途中,與對向迴轉轎車發生車禍,大力撞擊造成頸椎骨折脫臼,並壓迫到脊髓神經,使雙手瞬間失去知覺,緊急送往花蓮慈濟醫院治療,經神經脊椎微創外科主任以顯微鏡進行微創手術,加上頸椎骨折復位及後固定融合,術後麻醉一退,雙手立刻恢復知覺並能自由活動,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