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失智症不是只有阿茲海默 透過影像檢查可以早期確診

失智症不是只有阿茲海默 透過影像檢查可以早期確診

【NOW健康 馬姍妤/綜合報導】明明已經握過手、打了招呼,但1、2分鐘後又重來1次,且不斷重複說著一樣的事,70多歲謝先生原本只是健忘,但情況越來越離譜,甚至外出時常迷路,就醫確診為阿茲海默失智症,用藥仍然持續惡化,最後接受影像檢查,才知道罹患額顳葉型失智症,而非阿茲海默失智症。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暨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胡朝榮表示,失智症可分為3大類,分別是腦神經退化造成的退化性失智症、腦血管疾病造成的血管性失智症,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續發性失智症,其中以退化性失智症居多,阿茲海默失智症就占了約6至7成。由於失智症早期症狀與老化類似,例如記憶變差、說話會中斷或忘記詞彙、比較難回想事情等,因此容易被忽略,甚至就醫後也未能正確診斷失智類型。

 

以謝先生為例,一開始被診斷為阿茲海默失智症,服用藥物,希望抑制退化速度,但脾氣越來越暴躁,常一直喊吃不飽而瘋狂進食,甚至出現幻聽,覺得菩薩在跟他說話,連上廁所都沒辦法自理,看著妻子喊「阿母」,最後在接受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後,發現並非阿茲海默失智症,而是額顳葉型失智症,歷經半年後確診,但他失智狀況已從輕度快速惡化至中度。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核子醫學科教授林昆儒表示,腦神經退化疾病進程理應非常緩慢,失智症患者大腦可發現異常蛋白質堆積,從腦部出現病理變化到產生臨床症狀,歷時約15至20年,如果能夠正確研判失智類型並使用藥物,就能延緩惡化速度。

 

研究顯示,從症狀出現至確診,典型65歲以後發病的晚發型失智症患者平均要2.8年;非典型65歲以前發病的早發型失智症患者則需要4.4年,為了正確治療,多次往返醫院找原因,幾乎是所有疑似失智症患者及家屬必須經歷的漫長痛苦歷程。

 

胡朝榮強調,失智症病因多,務必精確診斷才能對症下藥,如果確診為阿茲海默失智症,越早用藥效果越好,但如果為額顳葉型失智症,卻用了治療阿茲海默的藥物,反而會加速惡化,建議透過影像檢查,確定失智類型,以利正確投藥。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昨(31)日新增6名境外移入中,案1026為本國籍70多歲男性,新竹科學園區漢民科技今(1)日證實是公司員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個案核酸檢驗Ct值都高於30,須採檢接觸者PCR與抗體檢驗都是陰性。 案1026長居美國,1月3日回台完成居家檢疫與自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時常有名人顏面神經麻痺,嘴歪眼斜,通常用藥沒多久就會復原,但彰化一名56歲張姓婦人右臉半癱被當成顏面神經麻痺治療,卻兩年未復原,轉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求助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這才發現其實是腮腺癌,腫瘤已侵犯顏面神經,才會造成顏面失調。許嘉方表示,如果顏面神經麻痺治療無效,就要警...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單日新增6例新冠境外移入,由南美、歐洲、亞洲入境!今(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6名患者分別來自巴拉圭、愛爾蘭、阿聯、菲律賓、印尼,其中案1032符合解除隔離標準,正等待專家判定;目前全台累計1,036例確診,當中10人死亡、983人解除隔離、43人住院隔離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入秋後,在急診室頻見被胡蜂等蜂類螫傷的病患,出現不同程度的過敏、紅腫、疼痛,而春天到了,恐會有更多人被螫。這種情況研判和武漢肺炎疫情有關,因民眾不能出國,轉往山林郊區踏青者變多,在不知如何防範下,引來蜂群攻擊,其實,最重要的是降低食物及身體的氣味,避免引來蜂群。被蜂螫傷...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