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失智長照恐成防疫缺口 失智症協會呼籲優先施打疫苗

匯流新聞網記者杜亞穗/台北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急遽升溫,政府防疫措施也更加嚴格,失智者可能難以理解及落實防疫措施,不但增加自身染疫風險,更恐成為社會防疫潛在缺口。此外,受到疫情影響,所有日間照護及失智據點服務均暫停,居家照顧壓力隨著疫情升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呼籲,及早讓失智者施打疫苗、鼓勵企業防疫照顧假給薪、社區包容協助失智者,以利防疫滴水不漏。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指出,失智者屬於高感染風險,且為嚴重併發症之高危險群,當疫苗數量增加時,建議政府將失智者列入優先施打疫苗名單之一,不但可避免失智者無法貫徹防疫措施的隱憂,也可降低重症發生的機會及抒解家屬照顧壓力。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因應疫情暫停長照服務,政府雖提供居家服務配套措施,但失智者接受新照顧者需要一段時間,且居家服務人力吃緊。湯麗玉肯定政府比照學童家長防疫作法,提供家屬「防疫照顧假」,但應包含使用「失智據點」的家屬也可申請「防疫照顧假」,且為降低家屬照顧及經濟壓力,希望財政部給予企業稅負優惠,以鼓勵企業於「防疫照顧假」給薪。

秘書長湯麗玉也呼籲,政府在執行防疫措施時,應考量失智者的困難和限制,盡量以「勸導協助」取代「立即罰鍰」。她指出,失智者因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以致有困難配合防疫措施,例如一直吵著要外出活動、忘記戴口罩等,民眾應避免責備失智者以免導致反效果,除了耐心反覆提醒,也可適時轉移焦點,以失智者本人重視的人、事、物來引導勸說,落實防疫措施。

為杜絕防疫缺口,在防疫期間為避免染疫,應減少外出活動,居家照顧失智者要維持正常規律作息,積極安排居家活動,以保持身心活躍,例如每天做30分鐘運動、翻閱舊時相簿、著色繪畫、園藝活動或透過視訊關心遠方親友等。不得已必須陪同失智者外出時,記得隨身攜帶身心障礙證明及診斷證明,以利說明失智者的困難。

照片來源: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全台恐升第四級? 陳時中點名2前提「不希望、也相信不會到哪」

41萬劑AZ疫苗效期到8月底!最快一周開打 控管防疫人員優先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轉頭就出現「暈眩」 及早就醫免心慌 暈眩通常病因: 神經科門診有許多主訴頭暈的病患,我們發現有很多人服用了不必要的「抗暈眩」藥物,或是引用了錯誤的訊息,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 頭暈的輕重因人而異,有些人只是「昏昏的」,「浮浮的」,或是「頭重腳輕」,比較厲害的暈眩指的是感覺周遭環境或身體在旋轉,更嚴重的...

閱讀詳情 »

Q執行生酮沒多久,就出現「便祕」狀況,為什麼?怎麼辦? A:便秘的發生主要有五個原因。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1. 情緒緊繃和生活壓力: 會促進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分泌,腎上腺皮質醇會使大腸蠕動變慢,導致腸內廢棄物移動緩慢,水分被大腸吸收,糞便成了硬塊。所以隨時放鬆心情。...

閱讀詳情 »

Q:生酮飲食對於「癌症」有幫助嗎? A:多年來的研究統計發現,肥胖又有糖尿病的女性容易罹患乳癌;糖化血色素(HbA1C)高於 6.2 的男性,產生大腸癌的機率相當高。 雖然肥胖的人不一定會有癌腫瘤,但是肥胖的人,多數是因為血糖升高,刺激了胰島素的分泌。雖然得了大腸癌的男性並不見得個個過胖,但從統計大...

閱讀詳情 »

劉良看到解剖出來的肺,不禁驚呼:「這個肺已經不是肺了!」。(示意圖/取自網路) 優傳媒記者胡智凱/綜合報導 為了研究「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對人體的具體影響,大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主任劉良冒著危險主持遺體解剖,發現死者肺部都已經白化,不禁驚呼:「這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