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女性春分養生多按壓6穴位 調理肝脾婦科問題迎刃而解

女性春分養生多按壓6穴位 調理肝脾婦科問題迎刃而解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每年的3月20日至22日之間,是春分時節古稱「日中」,也是1年24節氣中的第4個節氣,介於驚蟄和清明之間。從中醫角度來看,春分是調養人體肝經的重要節氣。


春天草木萌芽生機蓬勃 對應人體「肝經」調養


中醫認為春天草木開始萌芽生長,展現蓬勃生機,「肝經」也應該像樹枝般自然舒展暢達,不該過度亢奮或鬱積,中醫認為治肝之病,當先實脾;「實脾」就是補脾胃,健脾補中加強脾胃生化氣血功能,既防病邪入侵,又可滋生肝血,同時改善肝氣鬱結的病理狀態。


就中醫觀點而論,「女子以肝為先天」,肝經循行經過小腹及下陰部,經過子宮再到乳房,所以與子宮相關的月經、懷孕、及生產都與肝經相關。因此從青春期初經來潮,一直到更年期階段的女性,皆應注重呵護肝經,所以春分節氣是女性朋友調養的關鍵。


婦科疾病與情緒相關 春分養生首重肝經與脾經


婦科疾病與情緒密切相關,女性常見的壓力症候群、失眠、動輒生氣等精神情緒問題,多半與肝經不順暢有關。中醫認為「肝主疏泄」,「疏泄」指的是疏通與宣洩,具有疏泄全身氣、血、津液,以確保其運行暢達的功能,養肝當先實脾,脾胃為人體氣血生化之源,胃氣旺盛則氣血得生,從而增強免疫力,可強身壯體、防病增壽。


春分調理肝脾按壓6穴位 婦科問題迎刃而解


只要調理好肝與脾,身體自然會強健起來,婦科等相關問題也將隨之改善。春分養生可以從以下3點著手調理肝經與脾經:


1.背俞穴:人體的背後脊椎兩旁旁開1.5寸位置分布著許多穴道,中醫稱為「背俞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背俞穴是人體表與內在臟腑的溝通管道,五臟六腑之氣均藉由背俞穴轉輸到體表,輕叩背俞穴以調理臟腑氣機,氣機調順可減少疾病的發生。


2.腹部穴道:人體的腹部包含有許多穴道,尤其是脾、胃與腎經穴位大多集中在腹部,常常利用精油推推腹部,是不錯的保養方式。如果有便祕可以順時針按揉,從肚臍以下沿著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的方向ㄇ字型深按推摩,按揉的方式怡安的深慢慢推動,可以幫助腸胃蠕動。如果腹瀉則以逆時針方向按揉,可幫助腸胃機能的穩定。


3.足三里:足三里穴是一個養護胃氣的重要穴道,位置在膝下3寸處。當坐在椅子上雙腳著地膝蓋彎曲呈90度時,髕骨下緣可摸到兩處凹陷,以外側的凹陷為準,向下量4指寬之高度,再從脛骨前嵴旁開拇指指節寬處即為足三里。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以拳頭敲擊足三里每次60下,有助於健脾和胃,補益氣血,改善消化系統疾病,以及虛勞、失眠、崩漏、帶下、月經不調等病症。


另外疏通肝經,也可透過穴道按摩,以下幾個穴位經常按揉,有助疏通肝經、保持其氣血順暢。


1.太衝穴:在腳背大拇趾和第二趾結合的地方向後,腳背最高點前的凹陷處。平時用手指按揉就可以。揉太衝穴可以給心臟供血,對情緒壓抑有疏泄作用,能緩解婦科疾病引起的不適症狀。


2.陰包穴:陰,指的是足三陰經和下腹陰部;包,包羅的意思,古文裡還跟「胞」相通,指女性生殖系統。位在大腿內側,膝蓋內側往上4寸,在兩肌肉的縫隙裡。每天用大拇指按揉或是用拳頭輕敲。適度揉按此穴,有助治療各式婦科疾病。


3.陰廉穴:位處鼠蹊部上方。適度按揉(要有一定的力量),也可以採取拍打方式,但要掌握好力道,不可太大力造成瘀青,反而適得其反阻塞肝經。幫助提升腹腔及下肢循環。


更多NOW健康報導
▸必治妥施貴寶推出全新企業識別 致力「手」護病友希望
▸糖友合併嚴重牙周病 心腎死亡率比無嚴重牙周病多3倍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23歲年輕男性,10天前全身開始陸續出現紅疹,且近3~4天開始有發燒現象,因此來到臺中醫院感染科曾婷玉醫師門診就醫,經詳細詢問其病史,患者表示大約兩個月前曾與網友發生一夜情,並未戴保險套。患者一個月前曾在生殖器發現一個小小的潰瘍,因為不會痛所以沒在意它;理學檢查發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孕媽咪營養充足是胎兒健康成長的重要關鍵,除葉酸、碘、鐵是影響胎兒健康發育的3項重要營養素外,維生素D(Vit D)的補給也很重要。國民健康署呼籲,懷孕媽咪要注意每日均衡營養飲食,以孕育健康的下一代。   缺營養素影響胎兒 孕前補充最佳依國民健康署103-106...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碘是製造甲狀腺素的必要元素,碘元素缺乏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造成影響。孕期中缺乏碘會影響母體與胎兒的甲狀腺素製造,可能增加流產機會、影響胎兒神經系統發展及未來智能;新生兒時期碘不足可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智能不足;在兒童與青少年則可能導致甲狀腺腫大、甲狀腺功能低下、影響生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年紀漸長,身體多了大大小小的毛病,血管也悄悄老化。隨著動脈血管的老化,血管失去原有的彈性,逐漸出現動脈硬化的現象,形成血管內的脂肪堆積,造成血管壁發炎,引起鈣質沉積,進而形成血管鈣化、血管狹窄。血管鈣化表示血管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硬化、狹窄,也為日後發生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嚴重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