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她走出20年精神分裂 如願獲得穩定工作

她走出20年精神分裂 如願獲得穩定工作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一名40歲的吳女,從20歲時開始出現幻聽,一直覺得自己被人監視、家人毒害她等等的情形,變得多疑、不信任旁邊,甚至揚言要殺掉家人,還拿刀作勢攻擊家人;家人往往在無可奈何之下才將患者送至醫院,平時只能讓吳女在家休養。
罹患思覺失調症(原名精神分裂症)的她,兩年前開始規律治療,使用多巴胺來穩定病情。收治病例的心身科醫師黃尚堅表示,吳女因害怕使用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不願意積極治療,只有當病情嚴重時才由家人帶至醫院就醫。但隨著醫藥進步,已有可降低副作用的新藥了,而今吳女遵照醫師指示按時、不間斷的服藥、定時回診治療,2年間不但沒有其它的副作用(如注意力不集中、表情僵硬等),也無認知功能變差的問題。
「患者曾因疾病而無法走入人群,在治療並服藥後已在去年開始重回校園,現在也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這些改變對病患來說都是鼓勵、新希望,是人生的新起點。」黃尚堅醫師並解釋,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腦部疾病」,會出現思考障礙及知覺異常的症狀,如幻聽、妄想及胡言亂語等情形,嚴重時則會有自傷及傷人可能性,並會出現社會或職業功能的退化;根據統計,罹患率約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一,好發年齡約為二十至三十歲。
為什麼會罹患思覺失調症? 又要如何治療呢?目前研究學者認為,腦部多巴胺、血清素或其他化學神經傳導等物質分泌失衡所致,臨床上多以藥物、心理、社會復健「三管齊下」來治療。大部份治療藥物為多巴胺拮抗劑,主要在抑制腦內多巴胺的過多活動,促使患者減少幻覺並且不再對週遭的事物賦予錯誤解釋;但部分傳統藥物在使用上可能會降低其他腦區的多巴胺,造成患者出現注意力缺損、認知學習功能下降、手抖、行動緩慢、體重過重等副作用。
黃尚堅醫師呼籲,思覺失調症患者多數是體質上會自然產生過多的多巴胺,在接受藥物治療後會明顯改善並可避免再復發,否則每次復發便是對大腦的傷害,容易造成腦細胞的凋亡並導致萎縮,不應自行停藥。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3345

相關推薦

前陣子防疫悶壞了嗎?是不是要來一波報復性運動呢?順著運動熱潮,許多業者都推出強化蛋白質的餐點,最近也有知名的便利商店和運動營養師一同推出了「蛋白纖食餐」,除了標榜補充蛋白質以外,也添加了富含膳食纖維的超級大麥。 先前好食課也介紹過超級大麥,而這次好食課就來分析一下這次便利商店的蛋白纖食餐,適不適合...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入境台灣是否全面普篩?今(20)日媒體指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選定20個高危險國家與地區,入境民眾全面核酸檢驗(PCR),類似目前菲律賓模式,然午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立刻出面駁斥,現在針對高風險國家,沒有任何普篩計畫,也沒有具體方案,目前菲律賓入境普篩都不排除取...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衛福部食藥署8月10日公告tramadol成分類嗎啡類止痛藥品,禁止使用於發生顯著呼吸抑制的病人,今(20)日疼痛醫學會與腎臟醫學會回應,食藥署公告一出,恐怕讓醫生不敢使用tramadol成分藥物,改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反而增加腸胃與腎臟疾病風險,食藥署則說公告前...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最新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0.7%,面對國人睡眠障礙的困擾,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黃名琪主任解析睡眠障礙,並就睡眠障礙臨床案例,告訴大家如何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及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 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