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她配助聽器24年突失聰 竟是耳硬化症惹禍

她配助聽器24年突失聰 竟是耳硬化症惹禍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53歲女性,於30歲發現聽損,雙側配戴助聽器已24年,但題左耳於七、八年前聽力急遽下降至極重度聽損,因此助聽器的效益不彰,而一年前右耳聽力亦急遽下降至極重度聽損,因優耳(右耳)也變劣,常常無法辨識語音與人溝通,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進一步就醫檢查,竟然發現是罹患耳硬化症,之後接受了植入人工電子耳,才改善聽力問題。

大於70分貝聽障 可植入人工耳

大部分的聽障都需要助聽器來輔助,但是聽障程度在重度聽障(大於70分貝)及極重度聽障(大於90分貝)之情形下,由於耳蝸聽覺毛細胞退化下語音辨別能力變差,光憑傳統助聽器很難有幫助,此時需要人工電子耳跳過聽覺毛細胞,直接刺激耳蝸中的神經元才能聽到並聽懂聲音。其中包含高度耳硬化症,是由I型膠原蛋白的突變引起減少骨量和強度的骨質遺傳疾病,發生率約為1/20,000,I型膠原的缺陷導致顳骨的異常重塑,在臨床及組織學上可發現耳硬化症。

海綿狀骨增生  耳硬化治療不易

收治該名婦人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楊宗翰表示,聽力損失發生在成年早期,可以是傳導性、感覺神經性(感音性)或混合性,這女性經診視雙側耳膜正常,結膜微藍,僅能以讀唇語對談,以純音聽力檢查:右耳90分貝/左耳105分貝;語音聽辨率:右耳70%/左耳60%,電腦斷層顯示耳蝸發育有兩圈半,但在圓窗上有海綿狀骨增生,因而發現個案有高度耳硬化症,電極也易於放入錯誤位置,而海綿狀骨電阻低病人也易於術後發生面神經刺激,會造成聽到聲音並且臉部跳動之情形,經與病人溝通後接受右側人工耳蝸植入。

植入人工電子耳 傷口小且滿意度高

楊宗翰主任指出,手術方式是採用3-4公分小傷口方式進行,植入時由於圓窗不明顯,像一個長型凹陷,以1mm耳鑽在其前下方打開後發現一個空腔,以顯微細針向下方打開後確認為鼓階,用預彎電極順利植入,手術中22個電極皆有反應,手術相當成功無面神經刺激之情形,術後二週進行開頻病人就能聽懂對話,再一週後調頻即可講電話,病人十分滿意。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986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佈4例新冠境外移入新增,分別由英國(第810例)、德國(第811例)、美國(第812例)、史瓦帝尼(第813例)入境,當中第810例在登機時出現症狀,但當下沒有發燒,第811例、第812例、第813例都在檢疫時期身體出現異狀,安排採檢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50歲女胸悶心悸 竟是甲狀腺亢進引起 一名50歲女性,因出現胸悶心悸、手抖,甚至體重一下減輕4公斤就醫檢查,確診為甲狀腺亢進,醫師考量患者情緒敏感易受刺激、睡眠差、耳鳴且容易口乾,因此開立安眠藥和抗憂鬱藥處方,且同時接受中藥治療,但患者因不想服用多種藥物,改採純粹接受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中年男性因突發性背痛與背部緊繃至按摩店紓壓,但背痛仍持續,經店員建議至醫院就診,到院時發生意識程度改變、說話不清、左側肢體無力等疑似腦中風症狀。因男子於意識不清前曾提及突發性背痛與背部緊繃,遂懷疑是否有主動脈剝離可能,經緊急超音波快速掃描發現右側總頸動脈有剝離情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曾有過長針眼的困擾嗎?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醫師說明,當觸摸時會劇烈疼痛,翻眼皮才看得到的是內針眼,從外面可看到或摸到鼓起的腫塊,就是外針眼,只要有紅、腫、熱、痛等症狀時,就表示細菌感染嚴重;而霰粒腫是單純阻塞而鼓起的慢性肉芽組織,患者只會覺得有異物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