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如何分辨鼻過敏與鼻竇炎? 專家教你看鼻涕顏色秒懂

如何分辨鼻過敏與鼻竇炎? 專家教你看鼻涕顏色秒懂

【NOW健康 黃大千/台北報導】又在包鼻涕餛飩了嗎?流鼻涕是常見的耳鼻喉症狀,反覆發生可能是鼻過敏或鼻竇炎作祟。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雖然兩者的症狀類似,但致病原因和治療方式卻截然不同,民眾可以從鼻涕的黏稠度或顏色觀察,就醫時應充分告知醫師,以利於疾病診斷和及早的正確治療。

 

李宏信說明,鼻過敏與鼻竇炎都是國人常見的疾病,包括流鼻水、流鼻涕、鼻塞和頭痛,也都是可能出現的症狀,臨床表現相似常讓人「霧煞煞」。事實上,鼻竇炎多起因於細菌感染,所以鼻涕較為黏稠,且顏色多偏黃或偏綠也常伴隨出現鼻腔散發異味、頭痛的症狀,但多為急性發作,只要正確用藥,通常3個月內能好轉。

 

鼻過敏少見濃鼻涕、鼻腔異味和頭痛的症狀,但在台灣,過敏原充斥,舉凡塵蟎、花粉、灰塵乃至溫差巨大變化,都可能讓鼻過敏患者鼻子發癢、打噴嚏、流清水般鼻涕或鼻塞的情況。鼻過敏體質患者1年4季處於隨時發病的狀態,生活飽受困擾。

 

李宏信解釋,鼻過敏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因鼻腔內鼻黏膜之神經比一般人發達,因此對外界刺激比正常人更敏感,易發癢及狂打噴嚏,當溫差過大忽冷忽熱或吸入刺激性物質,則鼻神經指揮鼻黏膜充血腫大而鼻塞呼吸不暢,又刺激鼻黏膜腺體細胞分泌大量鼻涕,就易出現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惱人症狀。目前臨床針對症狀輕微的鼻過敏患者,主要以抗組織胺或類固醇噴劑等藥物控制症狀,但往往藥效消失一陣子,症狀就會復發。

 

若經藥物治療未能改善的病人,可考慮改採手術治療。以雷射、電燒、微創、射頻電波及紅外線等方式,對一般鼻病成效不錯,但對嚴重鼻過敏者效果不彰,因此建議採用鼻過敏神經截除術從根本治療效果較佳。

 

李宏信指出,鼻過敏神經截除術原理為切除過度發達的鼻過敏神經,早期手術須經鼻竇須掀開上唇,鑿開鼻竇腔骨而再深入進行神經截除,術中出血風險高,無論是醫師或病人都難以接受。但現在醫學技術進步,改採電波射頻低溫熱透法,以特製雷管探頭從鼻腔進入深處側上方進行截除,不必開刀,局部麻醉,在門診約半小時就能完成,成效良好,症狀可改善約7至9成,即原先打噴嚏10次,減少至2、3次,其他症狀成效雷同,因此深受患者及家長肯定。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雖然透過症狀表現可以初步判別鼻過敏和鼻竇炎,但每個人的發病原因不盡相同,民眾切勿「自己當醫生」,在未經醫師診斷下胡亂用藥,以免用藥無效,反因用錯藥而傷了健康。建議若經常發生流鼻涕或鼻塞等症狀,還是盡快就醫,找真正的原因達到治療目的而不易再復發。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根據中央指揮中心統計,7月27日新冠肺炎總病逝人數已787人,截至7月5日所公布的前100例死亡個案分析,平均73.2歲,且95%有慢性病史,其中49位有高血壓占比最高,36位有糖尿病次之,同時有高血壓與糖尿病者有13位,高脂血症有6位。以統計來看,年齡、三高慢性病病...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5)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新增6例新冠本土個案,創下降級以來新增個案最低紀錄,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國內疫情仍須觀察,8月9日後不會再降警戒,但部分行業指引可能微調,例如游泳池列入指引開放。 陳時中表示,新增6例本土個案,年齡介於20至60歲,發病日在7...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5)日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當中有3例施打新冠疫苗,入境後仍檢出新冠病毒陽性;指揮中心指揮官強調,Delta變異株影響下現在不會因疫苗放寬標準,境內不會有特別變化。 陳時中說明,5例境外移入分別為4位男性與1位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東縣長饒慶鈴批評中央,發配莫德納與牛津AZ疫苗都未滿足需求,今(5)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回應,配發給地方數量應該足夠,若地方覺得造冊不完整就趕快報上來,未來預約將隔2天才施打方便數量整備。 陳時中表示,台東縣地幅廣闊,疫苗分配上比較困難,7月30日至8...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