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如何永遠離開癌症、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

香港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科唐志聰醫生編寫 :《人,只要脾、肝、大腸、腎四個功能健康,就能永遠離開癌症、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 

如何永遠離開癌症 糖尿病 心臟病 高血壓?

脾,一定要健康。如果有病,就先恢復脾的功能。

每天三餐,五穀雜糧一定要佔總飲食的 50%,一定要養成這個習慣。雜糧就是紅豆、黃豆、綠豆、薏仁,這些都是雜糧類,蓮子也很好,有了這個概念之後,脾好肝就好。脾在造血,一天有兩個重要的時間就是子時24:00和午時12:00,所以,你該休息的時候一定要休息。

現在的人,大部分都是肝不好,為什麼不好?
晚睡、吃油炸的東西、壞脾氣,這三個正是肝的三大剋星。油包肝,你吃油的東西,油把整個肝包住,肝的功能完全喪失了,所以說,我們不要吃得太油膩。當我們身體感覺不適的時候,此時疾病正在糾正人的過失,用身體的痛苦管教他,有痛苦的時候,代表我們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每天早上,你上廁所感覺很困難,這個表示什麼?你身體纖維素攝取量完全不足。萬病之源,都是從你的大腸不能正常排泄開始。如果你的大腸很好,那你早上應該不是自己醒過來,而是被大腸的蠕動叫醒,大腸蠕動在叫你了,為什麼?
因為五到七點就是大腸最活躍的時間,所以為什麼我們告訴癌症病人一定要晚上九點睡,因為你的大腸早上六點到七點的時候自然就會蠕動,叫你起床,蹲馬桶了。

你一天要上幾次廁所才夠?
請記住:如果四、五天才上一次廁所,叫重度便秘;兩三天上一次廁所,這個叫中度便秘;一天上一次廁所,叫輕度便秘。食物進入體內十二小時,沒有排出去,就會形成毒素。因為毒素沒有排出去,我們的大腸壁就會吸收這個毒素,吸收以後,
透過靜脈又送回肝臟去,糟糕了!造成肝虧損,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

肝不好跟大腸有直接關聯,只要大腸一通順,肝就會好了,免疫系統也跟著恢復,而且送到心臟的血都是乾淨的,所以什麼病都不容易罹患。當一個人感覺到每天很容易疲倦、很容易累,表示你的肝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血已經沒有辦法回流到肝!

你身體健康靠的是什麼?
睡眠的時間,脾去收集血液,送到肝臟去解毒,解毒以後,乾淨的血液送到心臟去,心臟再送到全身,就能獲得營養,
就能獲得健康。很不幸的是,現代很多人脾已經先出現問題,脾本身就不收集血液。只有一個辦法最養脾,五穀最養脾,可是現代身體為什麼都這麼差,身體這麼多病,因為都不吃五穀雜糧,吃漢堡、炸雞、牛排、薯條,又吃白米飯,所以你要吃造物主原創的食物,一定要吃五穀雜糧,原始的雜糧,比如糙米等。

恢復四大功能,
永遠離開病苦!用心多看幾次!好好照顧自己!
當大部分人都在關注你飛得高不高時,只有少部分人關心你飛得累不累,這就是真情。

再忙,也要照顧好自己,雖不常聯繫,卻一直惦念。
天涼時記著多穿衣,少喝奶茶、不吃剛烤好的麵包,遠離正在充電的電源。
白天多喝水,晚上少喝,一天不喝多於兩杯的咖啡。
少吃油多的食物,最佳睡眠為晚上十點至早上六,晚上五點後少吃大餐,每天喝酒不超過一杯。
不用冷水服膠囊, 睡前半小時服藥忌立刻躺下。
睡眠不足八小時人會變笨,午睡習慣的人不易老。
手機電池剩一格時不要打電話, 剩一格時輻射是平時的一千倍。要用左耳接電話, 用右耳會直接傷害到大腦。

如何永遠離開癌症 糖尿病 心臟病 高血壓?
2014 新概念 
一個中心:一切以健康為中心。
兩個基本點:遇事瀟灑一點, 看世事糊塗一點

三個忘記
忘記年齡,忘記過去,忘記恩怨。

四個擁有:
無論你有多弱或多強,一定要:
擁有真正愛你的人
擁有知心的朋友 
擁有向上的事業
擁有溫暖的住所。

五個要:
要唱,要跳,要俏,要笑,要苗條。

六個不能:
不能餓了才吃,
不能渴了才喝,
不能睏了才睡,
不能累了才歇,
不能病了才檢查,不能老了再後悔。
看到了,發給每一個你珍惜的人~
如果你願意,請把這條資訊發給你所有的好朋友 。

相關文章推薦:

專家公布人體十個患病跡象 !耳垂有皺紋是心臟病的預警!

點我看更多>>>>

http://www.life.com.tw/?app=view&no=129899

相關推薦

因應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一家生技公司著眼於國人健康及自我保養的需求,推動「一般食品保健化 保健食品方便化」的預防勝於治療觀念,開發出具滋潤訴求之多功能用途的濃縮飲,可做為即飲、沖調飲品、沙拉淋醬、麵包抹醬等多元應用,清爽芬芳的口感與亮眼的紫紅花青素色澤,大人小孩都喜歡,適用於各年齡層的族群...

閱讀詳情 »

愛美是每一個女人天生追求的,而妳有想過,透過意識改造、轉換信念,也可以讓自己恢復好身材嗎? 這位漂亮又年輕的Angela現為【Angela的神奇世界】的創辦人,在Youtube分享許多意識創造的她,過去從感情還有意識改造著手,並用科學的理念去教導意識課程,她投身意識創造課程多年,曾在紐約華爾街律師事...

閱讀詳情 »

【記者羅林/新竹報導】 35歲陳先生,日前自騎單車環島旅遊後,出現兩手麻痛,手部精細動作無力。雖至診所做頸部牽引治療,一個多月仍未見改善,因此至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求診,經安排神經電學檢查,診斷為單車手麻痹,即所謂的手腕尺神經損傷。 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復健部林樞寰醫師表示,近年來,騎自行車運動已經...

閱讀詳情 »

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全球延燒,多國展開疫苗接種,不過台灣也有簽約購買的英國牛津AZ疫苗不斷在他國傳出有副作用,暫停施打消息頻傳。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指出,有3類狀況不可施打AZ疫苗,分別是「對疫苗所含成份過敏者」、「施打第一劑AZ疫苗後出現急性嚴重過敏反應者」、「18歲以下青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