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如何看待疫苗與猝死? 李秉穎醫師這樣分析

如何看待疫苗與猝死? 李秉穎醫師這樣分析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國內開放75歲以上長者施打疫苗,卻有11名長者剛好離世,疫苗與長者猝死有關嗎?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17日受訪表示,去年起健保資料庫即持續監測「疫苗關注事件」,如果一定時間內,打疫苗的長者死亡率超越一般族群,才能確認疫苗致死,應以「對照研究」的科學方法看待。

8例疫苗死亡事件 發生在75歲以上長者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截至6月16日為止,國內共計1,133,515位民眾接種AZ疫苗,其中174,098名為75歲以上長者。根據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顯示,目前已收到其中8例疫苗死亡事件發生在75歲以上長者,大多數有慢性疾病。其中,部分個案經解剖後已可確認死因。

指揮中心強調,在大規模疫苗接種初期,大部分的接種對象均為年長者,並可能有潛在慢性疾病,使得這類疫苗接種後通報死亡的案件數量增加。應回顧病歷資料或解剖釐清死因,調查死亡是否與疫苗相關。

疫苗與猝死有因果關係? 醫:「對照研究」判定

針對打疫苗與猝死的因果關係,李秉穎強調,唯一客觀方法就是「對照研究」,比對同一年齡層的老人的死亡率,打疫苗的老人的死亡率是否明顯異常,「如果一定時間內,打疫苗的長者死亡率超越一般族群,才能確認疫苗致死。」 

也就是說,如果打完疫苗沒有發生過敏性休克、特定疾病等情況,發生死亡事件,無法立刻歸因是疫苗所致,「因為不打疫苗的情況下,有許多原因都會發生死亡。」李秉穎解釋。

不打疫苗 每日仍有2百名長者死亡

李秉穎提到,從去年底,疾管署就開始運用健保資料庫,監測各年齡層、性別族群,沒打疫苗時發生「疫苗關注事件」比率,例如中風、腦炎和猝死等,作為背景值。一旦打完疫苗後,特定族群的上述事件發生率超過背景值,就可以馬上偵測到。

根據指揮中心, 109年度75歲以上年中人口為1,433,286人,同年度75歲以上死亡人數為95,367人;故可得知,即便在未接種COVID-19疫苗的情形之下,預期平均每日都會有200多名75歲以上長者死亡。

指揮中心:打疫苗預防感染、避免重症與死亡最有效的方式

指揮中心強調,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死亡個案被判定為與疫苗相關。指揮中心將持續監測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偵測安全疑慮並做出因應;同時提醒所有符合目前開放疫苗接種順序的民眾,皆能依照各縣市政府的說明接種COVID-19疫苗,除了保護個人免於罹病,更可建立群體對COVID-19的免疫力,避免疾病傳播。


【延伸閱讀】

荷爾蒙治療可取代化療? 需視個別情況而定

晚期肝癌新希望!新一代肝癌二線標靶藥物 延長患者存活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45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連7天0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4)日宣布好消息,並近日針對使用「疫止神通」的居家檢疫民眾進行問卷調查,在7,100份回收問卷中,民政人員的關懷以及「疫止神通」使用的整體滿意度,分別獲得平均8.56、8.67的分數(滿分為10分),顯示兩項服務均獲居家檢疫民眾高度肯...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歷經2次本土、境外、敦睦連續6日無確診,沒辦法邁入第7天卡關,今(14)日終於突破「6」,持續7天3項無新確診,本土病例更是連續32天沒有新確診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民眾都能落實防疫新生活,相關政策將可逐漸寬,但邊境因國際疫情仍不穩定,暫時沒...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30歲電腦上班族楊小姐,最近一週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臉上長了痘子,眼睛疲累,右眼皮還長針眼,自己熱敷了一天想消腫,結果針眼反而更腫痛,嚇得她趕緊就醫;另一名60歲王先生,則是上個月長針眼自行冰敷擦藥後,針眼變小也不痛不癢,但持續冰敷仍未完全消退,就醫後,醫師告知他,應該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肺癌治療又有新進展!一名年約70歲退休女性,不菸不酒、也沒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直到出現咳嗽、頭痛時,前往醫院檢查,竟已是肺腺癌第四期並確診為EGFR基因突變,且有腦轉移、骨轉移的情形,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約四年後,腫瘤出現T790M突變,再接續以第三代標靶藥物,吃了一年...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