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如何預防高山症? 急診醫師這樣提醒,常運動者不能輕忽

如何預防高山症? 急診醫師這樣提醒,常運動者不能輕忽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3歲的小莉平時作息良好,飲食也相當清淡均衡,日前乘車到合歡山松雪樓,隨著海拔攀升感到愈來愈不適,原以為是暈車的緣故,抵達松雪樓下車後,莫名噁心反胃的感覺仍持續不斷並未消失,直到在松雪樓醫療站駐點的醫護人員進行給氧處置,吸了純氧的小莉終於緩解不適,才意識到自己可能不是暈車,而是高山症發作。

對缺氧環境敏感族群 包括心絞痛、肺阻塞者應避免高山旅遊
當人們位於海拔2500米以上出現頭暈、頭痛、嘔吐等症狀,是身體因為低壓、低氧的高海拔環境而產生的生理變化,這些因高海拔環境導致的健康風險,在醫學上稱為「高海拔疾病」,俗稱高山症。

「就算是平常身體健康的民眾,也有可能上山之後高山症就突然發作了。」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陳坤詮指出,引起高山症的主要原因和個人體質相關,與性別、年齡或個人體力的關連較少,即便是經常上健身房運動的人,也不能大意;原本就對缺氧環境特別敏感的族群,包括有不穩定心絞痛、肺高壓或嚴重的慢性肺部阻塞性疾病等,應避免到高山旅遊。

前一晚先在中海拔處停留 給身體適應時間
高山症類型有三: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和高海拔肺水腫,其中急性高山症最為常見,而高海拔腦水腫與高海拔肺水腫致死率較高。急性高山症的輕度症狀包含頭痛、頭暈、倦怠、噁心、失眠等;若出現嘔吐及劇烈頭痛的情形,即為中度症狀,此時如果沒有立即做適當的醫療處置,病況可能進一步加劇成重度,導致意識不清、步態不穩,甚至呼吸困難。

那麼該如何預防高山症呢?陳坤詮表示,前往高海拔山區,前一晚先在中海拔處停留,給身體適應時間,避免上升速度過快,產生嚴重高山症狀;此外,也建議行前請醫師評估身體狀況及病史,遵照醫囑預防性服藥。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延伸閱讀】

皮膚搔癢難耐起因竟是骨髓纖維化! 未妥善治療恐惡化為急性白血病

多發性硬化症治療新福音! 健保給付、有效降低復發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15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中報導】60歲李姓男患者右肩膀出現疼痛、手臂無法上抬等症狀,自行貼藥膏、做復健等方式尋求緩解,持續3個月卻依舊沒有改善,到童綜合醫院骨科看診,醫師檢查後發現患者是因旋轉肌袖退化造成破裂,建議進行微創肩關節內視鏡肌腱修補手術,術後恢復良好,術後住院2天即返家休養,3個月已完全恢...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25)日宣布新增3例本土個案,65例境外移入;其中3例本土個案中,全數為新增本土病例。境外移入中,例為落地採檢陽性,其他為檢疫期間採檢陽性。遺憾的是,今日新增1例死亡。 1例死者有慢性病史 隔離中離世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1例死亡個案為案1...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表示,因應Omicron新型變異株仍具威脅,國內本土疫情尚未平息,仍有社區傳播風險,呼籲尚未接種第1、2劑COVID-19疫苗之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儘速完成COVID-19疫苗基礎劑接種,藉以獲得保護力。 陳時中再次強調疫苗接種重要性 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說到回婆家,你好像聽見遠方傳來婆媳戰爭的鼓聲隆隆,還沒見到婆婆本人,你已經開始預演那些緊繃、難受的互動,心隨著壓力沉到谷底了嗎?事先有過高期待 互動中留巨大壓力國立臺灣大學謝遙臨床心理師指出,你不見得會說出口,但內心可能隱藏著「我不能和婆婆撕破臉」、「我應該盡到媳婦的責...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