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學生作息不正常 當心影響生長發育

學生作息不正常 當心影響生長發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開學了,許多小朋友經常會為了寫功課,或是沈迷於網路,進而到半夜才睡覺,加上秋老虎天氣仍然炎熱,飲料一杯接著一杯喝,小心這些行為都可能影響兒童健康及正常生長!醫師提醒,發育階段的孩童需要充足的睡眠,建議晚間11時前就要熟睡,而攝取過量的糖分,除了容易造成肥胖外,也會抑制生長激素正常分泌,成為影響健康和生長發育不良的元兇之一。

兒童生長遲緩 先天、後天因素影響

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朱德明指出,兒童生長遲緩有先天及後天因素。先天因素例如染色體異常、先天骨骼發育不全、新生兒體重低於2500公克等;後天因素則包括貧血、肥胖、糖尿病、氣喘、先天性心臟病、肝腎功能異常、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功能異常,以及生長激素缺乏症等等。

孩童作息不正常 生長發育容易受影響 

由於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間,介於夜間11時至凌晨2時,若沒有進入熟睡階段,生長激素分泌易受影響,就可能造成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的現象,成為影響孩童正常生長的原因之一。朱德明醫師觀察發現,現代孩童作息不正常,經常熬夜晚睡,就很容易導致生長遲緩。

3項臨床指標 需留意是否為生長遲緩

朱德明醫師表示,當孩童的生長曲線圖,身高落在第3個百分位以下、每年身高生長速率低於4公分,以及骨齡比實際年齡遲緩2年以上,就要留意是否有生長遲緩的現象。建議諮詢專業醫師,進一步評估及檢查,以排除其他因疾病造成的生長遲緩。若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症,經由專業醫師判斷,需要時可以藉由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進一步釐清是否為特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或是病理性生長激素缺乏症。

治療生長激素缺乏症 生長發育達正常標準

曾經有一名小二男童身高只有109公分,由學校護理師發現其生長發育遲緩,轉介至醫院檢查,結果確診為「特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收治這名男童的朱德明醫師評估後,給予施打生長激素治療,小男童第一年就長高了12公分,持續治療8年的時間,目前身高已經有172公分。

把握治療黃金期 對症下藥才有效

孩童生長遲緩的原因很多,朱德明醫師強調,如果是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症的孩童,應遵循醫囑,接受正確的生長激素治療,生長遲緩的情況便可能獲得改善;不過,必須把握骨骼生長板閉合前的治療黃金期才有效,通常女生骨齡在14歲、男生骨齡在16歲以後,就不宜使用藥物治療。目前健保給付對象,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症、透納氏症候群、小胖威利氏症候群、SHOX基因異常者。

5要點提醒 正常生長發育不難

朱德明醫師建議,想要正常生長發育,首先要早睡、不熬夜,晚間11時前熟睡;平緩規律持續性運動,例如跳繩;補充鈣質飲食,可幫助骨骼生長;不宜飲用含糖飲料;避免接觸環境荷爾蒙,例如免洗餐具、塑膠製品等潛在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危害;避免食用雞皮、內臟、油炸食物,以免容易性早熟而影響正常生長發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489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民眾除積極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措施,國民健康署特別整理4撇步,民眾只需透過簡單方式,就能透過飲食提升自身抵抗力,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攝取豐富多蔬果 腸道健康身體好研究指出蔬果的攝取量增加會促使發炎介質(proinflammatory me...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社區感染」和「社區傳播」不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公布第19例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個案,無出國旅遊史,究竟是不是社區感染?本身為公衛專家的副總統陳建仁臉書發文表示,該案例是「白牌車」司機,懷疑是載過3名中港澳台商感染,這名司機病例可算是「社區感染」(l...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70餘歲的游老先生自幼左耳失聰,僅靠右耳與外界溝通。曾於當兵時期針對左耳動過兩次鼓膜成形術,輔以助聽器仍無效。日前右耳聽力退化嚴重,四處求醫不見好轉,絕望之際欲申請殘障證明,輾轉來到台北慈濟醫院,經耳鼻喉科黃韻誠醫師確診為右耳鼓膜破裂、左耳聽小骨錯位合併聽神經退化,造成...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秋冬天氣轉涼,寒流來時更是冷風颼颼,走在街頭不時能看見許多飼主幫毛小孩穿衣裝扮,模樣真是可愛。然而,若要讓寵物穿衣服,每天到家後都要記得脫掉,讓毛小孩皮膚可以透透氣,否則容易因悶熱而引發皮膚病,同時應慎選衣服材質,以免造成皮膚過敏。   對此,獸醫師陳震寰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