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學生作息不正常 當心影響生長發育

學生作息不正常 當心影響生長發育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開學了,許多小朋友經常會為了寫功課,或是沈迷於網路,進而到半夜才睡覺,加上秋老虎天氣仍然炎熱,飲料一杯接著一杯喝,小心這些行為都可能影響兒童健康及正常生長!醫師提醒,發育階段的孩童需要充足的睡眠,建議晚間11時前就要熟睡,而攝取過量的糖分,除了容易造成肥胖外,也會抑制生長激素正常分泌,成為影響健康和生長發育不良的元兇之一。

兒童生長遲緩 先天、後天因素影響

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朱德明指出,兒童生長遲緩有先天及後天因素。先天因素例如染色體異常、先天骨骼發育不全、新生兒體重低於2500公克等;後天因素則包括貧血、肥胖、糖尿病、氣喘、先天性心臟病、肝腎功能異常、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功能異常,以及生長激素缺乏症等等。

孩童作息不正常 生長發育容易受影響 

由於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間,介於夜間11時至凌晨2時,若沒有進入熟睡階段,生長激素分泌易受影響,就可能造成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的現象,成為影響孩童正常生長的原因之一。朱德明醫師觀察發現,現代孩童作息不正常,經常熬夜晚睡,就很容易導致生長遲緩。

3項臨床指標 需留意是否為生長遲緩

朱德明醫師表示,當孩童的生長曲線圖,身高落在第3個百分位以下、每年身高生長速率低於4公分,以及骨齡比實際年齡遲緩2年以上,就要留意是否有生長遲緩的現象。建議諮詢專業醫師,進一步評估及檢查,以排除其他因疾病造成的生長遲緩。若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症,經由專業醫師判斷,需要時可以藉由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進一步釐清是否為特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或是病理性生長激素缺乏症。

治療生長激素缺乏症 生長發育達正常標準

曾經有一名小二男童身高只有109公分,由學校護理師發現其生長發育遲緩,轉介至醫院檢查,結果確診為「特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收治這名男童的朱德明醫師評估後,給予施打生長激素治療,小男童第一年就長高了12公分,持續治療8年的時間,目前身高已經有172公分。

把握治療黃金期 對症下藥才有效

孩童生長遲緩的原因很多,朱德明醫師強調,如果是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症的孩童,應遵循醫囑,接受正確的生長激素治療,生長遲緩的情況便可能獲得改善;不過,必須把握骨骼生長板閉合前的治療黃金期才有效,通常女生骨齡在14歲、男生骨齡在16歲以後,就不宜使用藥物治療。目前健保給付對象,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症、透納氏症候群、小胖威利氏症候群、SHOX基因異常者。

5要點提醒 正常生長發育不難

朱德明醫師建議,想要正常生長發育,首先要早睡、不熬夜,晚間11時前熟睡;平緩規律持續性運動,例如跳繩;補充鈣質飲食,可幫助骨骼生長;不宜飲用含糖飲料;避免接觸環境荷爾蒙,例如免洗餐具、塑膠製品等潛在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危害;避免食用雞皮、內臟、油炸食物,以免容易性早熟而影響正常生長發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489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你也是晚上不睡覺,拚命追宮廷劇、網購的熬夜一族嗎?熬夜會影響健康,甚至有研究提出「熬夜=慢性自殺」的警語;如果逼不得已必需熬夜,希望能延續體力,又不想影響隔天的精神,有一些適合熬夜吃的食物,例如牛奶,還有推荐的運動,大家不妨快來筆記。 不得已一日或數日熬夜 醫師:注意熬夜時的飲食、活動 現代上班族工...

閱讀詳情 »

虎口張開時,大拇指卡卡、手腕腫痛,小心,你可能得了「媽媽手」。專家提醒,俗稱「媽媽手」的手部「狹窄性腱鞘炎」,並不是只有媽媽才會得到的疾病,凡是手部需要經常做出重複性動作的人,就有可能得到,建議可用3招緩解症狀。 復健物理治療師許芳毓指出,「媽媽手」是指「外展拇指長肌」和「伸拇指短肌」肌腱腱鞘發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位46歲男性從18歲起抽菸,每天一至兩包菸;從一年前開始有胸悶,咳嗽等症狀,一開始不以為意,只買止咳藥水服用,但近一個月來甚至連爬一層樓梯都會喘。進一步就醫,經由肺功能檢查,顯示為中等程度持續性呼氣氣流受阻,被診斷為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症狀緩慢進行  不易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為響應分級醫療政策,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正式啟動「健康醫療區塊鏈平台」,創新運用區塊鏈技術推出智鏈護照,全面提升轉診服務,建構並整合個人健康照護網絡;民眾可於24小時內取得完整病歷摘要、檢查影像等就醫及健檢資訊。更能智慧授權給其他醫院及診所醫師瀏覽,機構間轉診無須返院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