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學齡前應讓孩子學習動手做 培養獨立自理能力

學齡前應讓孩子學習動手做 培養獨立自理能力

【圖文提供/媽媽寶寶】習慣什麼事都幫孩子做到好嗎?前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小兒職能治療師黃彥鈞認為,其實孩子現階段發展已能做到的事,就讓他們嘗試自己練習做一些日常的家事,不但有助於感覺統合的刺激,也能讓孩子養成自理能力,在上學後更有自信心。

 

過度協助 剝奪孩子練習機會

 

常聽到爸媽表示:孩子的動作真的太慢、拖拖拉拉做不好,或意見很多不肯好好配合,總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偏偏表達能力還不足,問他們怎麼了卻說不上來。若您有類似上述的經驗,不妨檢視一下,平時在家是否有「過度協助」孩子完成已能做到的事情呢?

 

例如:為求節省時間或方便,而出手餵孩子吃飯、穿衣褲鞋襪、盥洗、收拾東西;認為自己知道孩子要說些什麼,就幫他把話說完或解釋;很多事情都幫孩子準備好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沒有讓孩子參與討論或詢問他們的意見等。如果以上的情況經常發生,表示可能給予孩子練習的機會太少,或沒等待他們熟練那些並非他們做不到的事情。

 

跟孩子溝通前 先觀察發展情形

 

隨著所接觸的環境刺激不同、練習的機會多寡,孩子本身的各項發展表現也不一樣,可能某方面的能力特別超前,另一方面卻沒有跟上,有的爸媽容易只看著表現好的一面,而誤以為他們整體發展都已經達到這樣的程度。

 

舉例來說,孩子對話的語句流暢、詞彙豐富有趣,感覺好像很成熟,其實可能只是模仿媒體或大人對話,若誤以為他們身心已經成熟,爸媽對孩子講道理或溝通時,可能會產生莫名的挫折感。例如:在請孩子做事時,便會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們「都這麼大了」還做不到?

 

上學前 先訓練孩子自理能力

 

不妨以上學的時間來訂定自理能力的訓練目標,好比說分為進入幼稚園前、小班中班、大班(為了進小學預備),一方面配合生活作息需要,另一方面有生活情境可加強練習,而且同儕可互相學習會比較了解差距。

 

不過請記得各種能力都是用進廢退,常常做的孩子本來就會表現較好,千萬別認為是天生的而責怪小孩。有人認為上學後再開始練習,也有的人認為要送到學校讓老師教,其實可先讓孩子沒壓力地嘗試做做看,到學校就能變得更純熟俐落,亦可趁機觀察孩子的能力。

 

少幫忙! 避免上學後適應不良

 

其實日常種種都是很好的感覺統合刺激,像是:曬衣服、擦桌子、掃拖地,可訓練到肩膀近端肌肉,寫字就不易手痠喊累;移動家具、拿垃圾、收拾玩具與房間,可加強肌肉關節感覺、增加手眼協調等事項,都能從中建立做家事與自理事項是自己該做的觀念,絕非爸媽或其他人的責任。所以不是以「幫忙」的立場,而是全家人要一起維護家庭,並必須按時做好份內的事,才不會慌張急促而亂了手腳耽誤時間。

 

如果純粹認為孩子年紀到了,很多事情自然就會水到渠成,或默認幼兒園老師應該會教,沒有多做什麼就直接進入學校的話,孩子可能或多或少會出現適應不良的狀況,因為老師往往無法有太多時間等待或一對一指導,孩子容易因為幾件小事情沒辦法跟上而影響到心情與自信。

 

編輯:王澍清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台灣是重視面相的社會,因為面相反映人的審美觀及代表人際關係的第一印象;東方人鐘愛線條和諧柔美的「小鵝蛋」瓜子臉,也因此辣妹靚女無不想盡辦法成為「小臉」,瘦臉針、削骨方法都願一試。但是,近日卻有一名35歲婦人因削骨手術造成嚴重後遺症,導致腦部出血,險命危;有命理師即表示,瘦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近年來,拜醫療科技進步,使得很多疾病都能藉由健康檢查而得知,並進而能及早預防病況惡化。一名六十多歲婦人,日前即因健檢得知血糖偏高,還發現有脂肪肝,經由醫師診治,並加強飲食控制與運動,不但血糖值降低了,就連肝功能也恢復正常。這名婦人的BMI為22kg/m2,屬於正常的體型,腹...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80歲老婦人長期胸悶、胸口灼熱、喉嚨不舒服,是典型的胃食道逆流患者,有服用控制胃酸藥物的習慣,但最近藥吃完,身體無異樣,也忘記就診;不料,一星期後突然吐血,家屬緊急送往醫院,經過檢查才發現,她罹患逆流性食道炎併發食道黏膜出血,住院治療一星期才出院。收治這名老婦人的台北市立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四物湯除了幫助女性調經、補血,其實還能改善皮膚乾燥!中醫師說,「秋燥金,金屬肺,肺主皮毛」,皮膚乾燥是因體質「血虛風燥」,而四物湯能「養血潤燥」,藉由補血、增加血液循環,讓皮膚自然有光澤,達到緩解皮膚乾燥的療效。中醫師陳俊如表示,人體血氣不足,不容易將血液帶到皮膚下面的細微...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