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臟衰竭患者適合運動嗎? 醫:心肺復健運動不可少

心臟衰竭患者適合運動嗎? 醫:心肺復健運動不可少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案例是1名69歲張先生,身體狀況一向很好,退休後仍天天下田照顧果園,沒想到今(108)年2月時突然胸悶冒冷汗,送至奇美醫學中心後發現主動脈剝離,幸好發現得早,緊急手術後性命無礙也恢復得不錯,2周後順利出院。

 

然而出院後張先生卻發現活動時越來越容易喘,雙腿也變得腫脹,經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檢查後確診為心臟衰竭,住院後接受心導管治療隔天,復健部主治醫師就建議開始進行心肺復健運動。讓張先生不禁納悶「都心臟衰竭了,運動會不會有危險?」

 

多數患者都會跟張先生一樣有類似的疑問,復健部物理治療師陳喬馨解釋,目前醫學上並無治癒心臟衰竭的特效藥,除了定期回診追蹤及吃藥控制外,進行心肺復健也是重要的一環。經研究顯示,進行規律運動能提升氧氣在體內的利用率,減少日常活動對心臟的負擔,目前已有研究證實心肺運動好處如下:

 

1. 降低死亡率與住院率。

2. 提升心肺功能與生活品質。

3. 血壓、血糖、血脂一併控制。

 

該如何進行有效且安全的運動?需仰賴復健科醫師的專業評估。依照每個人狀況不同做調整,完整的心臟衰竭治療計畫須包含心臟科醫師的藥方及復健科醫師的運動處方,2者缺1不可。

 

心肺復健3階段

 

第1階段:急性住院期

 

由物理治療師教導緩和、漸進式運動,從在床上運動開始,逐步進展為坐、站、行走甚至爬樓梯。避免病人因臥床太久而肌力萎縮或併發肺炎。同時衛教病人與家屬運動的好處,以及回家後如何安全的進行運動。

 

第2階段:亞急性門診復健+居家活動期

 

延續第1階段運動,依個人狀況從低強度運動漸增為中強度,由於此時身體狀況尚未穩定,至門診復健可依心肺運動測試評估運動風險,並在運動時同步監測心臟狀況。治療師也會繼續衛教安全居家運動方式,同時給予心理支持。此階段目標是順利讓病人回歸職場、勝任多數日常生活活動、甚至休閒娛樂,同時培養運動習慣。

 

第3階段:居家維持期

 

目標為繼續維持體能,並養成每周運動至少3次之良好習慣。

 

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主治醫師龔聖淳表示,心肺復健已被證實是1種非藥物、非侵入性的治療。不僅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更能降低心衰病人的憂鬱、焦慮情形,可說是同時提升生理及心理狀態的特效藥。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在炎熱的酷暑季節,喝一碗清涼的愛玉冰、仙草凍真是消暑聖品,但要如何挑選安心的食品?在家製作冰品時又要注意什麼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地邀請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高彩華教授,為大家分享消暑訣竅。傳統市場購買愛玉、仙草 需注意攤販整潔高彩華教授指出,若在傳統市場攤販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每個人都有打針抽血的經驗,醫檢師都會告誡用力壓緊傷口,可以避免瘀青不適,不過有些人反而會去揉傷口,其實反而有時會增加瘀青風險。究竟打完針後該揉一揉傷口嗎?食藥署強調,並非所有的針劑打完都需要揉,有些針劑打完不適合揉,如果揉了,反而會有反效果,呼籲打針時,可詢問護理師或專業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8月27日台大公衛學院與彰化縣衛生局,公布社區抽檢新冠血清抗體調查,結論除認定台灣社區安全外,也肯定中央防疫政策;昨(28)日晚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第2階段調查報告已看到,似乎有「便宜行事」味道,也認為調查抽樣不能代表全台現況。 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我國25日接獲菲律賓通知,檢驗出1例台灣出境的COVID-19(新冠肺炎)陽性無症狀個案,至今已累積10名「台灣輸出」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都無法確定是否在台灣感染,而隨後匡列的接觸者均為陰性,也都列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目前對台灣的疫情沒有衝擊。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