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宅久了大腦也會變宅! 多做這些事遠離腦傷害

宅久了大腦也會變宅! 多做這些事遠離腦傷害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多個國家發布居家令,民眾宅在家卻也展現了多種創意活動,網路上瘋傳不同國家民眾居家創意影片,例如陽台音樂會、兩棟頂樓互打網球、舞蹈接龍、變裝秀等。根據2020年2月發表於《老年醫學期刊:心理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指出,參加各種不同活動的人與沒有參加活動者相比,擁有更好的認知能力,保護我們因老化而減損的認知能力。

研究:多元活動保大腦功能

該研究由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者進行,研究對象為34~84歲成年人共732名,研究者連續八天詢問受訪者是否參與以下任何一種活動,包括花時間和孩子相處、從事有酬勞的工作、休閒活動、雜務、正式的志願服務、運動及提供給他人非正式的幫助,並為受訪者在活動的多樣性及持續性上評分,十年後再次詢問相同問題;研究前後也以「簡要成人認知測試」評估參與者的認知功能(如口語流暢度、工作和語言記憶、處理速度和注意力)。

結果發現,從事最多種活動者其認知功能得分最高,研究期間增加最多種類型活動者,認知得分高於維持或減少活動類型的人;且所有年齡層中均表現出多樣化活動與更好的認知表現之間的相關性。

參與多元性活動 助提升認知功能及執行能力

臺北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說明,此份研究顯示出活動多元性高低的好處為何,一開始就參與「較多元」的受試者及過程中增加活動多元性者,其一般性的認知功能及執行能力,甚至是記憶力都有較好的表現。近年的研究,多半支持活動要多元化安排,每種不同的內容或活動,可幫助刺激運用到不同的腦功能。

居家有多元化活動選擇 原有物品、簡易道具就可執行

無論因為什麼原因比以往更多時間待在家裡,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可從以下三點著手:第一、檢視可應用的空間;第二、想想要做什麼活動;第三、和誰一起做。依空間不同做不同的活動安排,而靜態活動像年長者熟悉的下棋、植栽、各式的桌遊、網路遊戲或麻將等,建議不只自己單獨做,開啟視訊選擇與熟悉或想要見面的朋友,也鼓勵對方和自己做運動;做簡單的料理,包水餃等。

葉雅馨呼籲,防疫的「社交距離」指的是身體互動上保持的空間距離,並不是心理上的,反而趁居家時間變多的同時,透過網路、電話、視訊,與長輩或朋友做更多問候與溝通互動。

【延伸閱讀】

掌握黃金關鍵治療期!先天性心律不整、藥物過敏 這項檢測能及早發現

乾眼症跟你想的不一樣 眼科醫師揭迷思

「腸道透析」—八旬老婦靠「吃」 減緩腎臟惡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98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當妳懷了巨嬰可別高興太早,有可能會導致子宮和膀胱脫垂!臨床上,就有一名30歲媽咪,第一胎懷了巨嬰,生產時使骨盆腔附近肌肉與肌腱受到傷害,在懷第二胎時,子宮與膀胱竟然就脫垂了,所幸情況不是很嚴重,醫師建議她生產完之後要趕緊做復健運動,才能免除手術治療。 懷巨嬰易使骨盆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別以為只有年輕人才滑手機,現在就連阿公阿嬤都愛滑,甚至還因為滑手機時間太長,導致脖子痛!日前就有一名86歲老翁,因為脖子痛去就醫,醫師進一步問診,老翁才道出自己每天都用手機和親友line來line去,甚至還會上網去玩臉書,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才導致脖子僵硬疼痛。 退化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12歲的小明活潑外向,在校上課時因為腳總會不自覺動一下,無法集中注意力上課,時常被認為是過動。每到晚上睡覺時,腳也會不自覺抽動,非得動動腳才能入睡,有時甚至會在睡眠當中醒過來。,造成他生活上很大困擾。透過睡眠門診發現,小明幾乎每晚都會因為此症狀入睡困難,且他媽從前也有類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癲癇發作時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的刻板印象,深植民眾心中;事實上,全台約有20萬名癲癇患者,大部分發作時僅肢體抖動,旁人難以察覺,大發作時才會四肢嚴重抽搐。醫師強調,高達7成患者只要服藥就能控制,3成頑固型癲癇患者則可透過手術治療。 癲癇是慢性腦部疾病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