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宅久了大腦也會變宅! 多做這些事遠離腦傷害

宅久了大腦也會變宅! 多做這些事遠離腦傷害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多個國家發布居家令,民眾宅在家卻也展現了多種創意活動,網路上瘋傳不同國家民眾居家創意影片,例如陽台音樂會、兩棟頂樓互打網球、舞蹈接龍、變裝秀等。根據2020年2月發表於《老年醫學期刊:心理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指出,參加各種不同活動的人與沒有參加活動者相比,擁有更好的認知能力,保護我們因老化而減損的認知能力。

研究:多元活動保大腦功能

該研究由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者進行,研究對象為34~84歲成年人共732名,研究者連續八天詢問受訪者是否參與以下任何一種活動,包括花時間和孩子相處、從事有酬勞的工作、休閒活動、雜務、正式的志願服務、運動及提供給他人非正式的幫助,並為受訪者在活動的多樣性及持續性上評分,十年後再次詢問相同問題;研究前後也以「簡要成人認知測試」評估參與者的認知功能(如口語流暢度、工作和語言記憶、處理速度和注意力)。

結果發現,從事最多種活動者其認知功能得分最高,研究期間增加最多種類型活動者,認知得分高於維持或減少活動類型的人;且所有年齡層中均表現出多樣化活動與更好的認知表現之間的相關性。

參與多元性活動 助提升認知功能及執行能力

臺北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說明,此份研究顯示出活動多元性高低的好處為何,一開始就參與「較多元」的受試者及過程中增加活動多元性者,其一般性的認知功能及執行能力,甚至是記憶力都有較好的表現。近年的研究,多半支持活動要多元化安排,每種不同的內容或活動,可幫助刺激運用到不同的腦功能。

居家有多元化活動選擇 原有物品、簡易道具就可執行

無論因為什麼原因比以往更多時間待在家裡,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可從以下三點著手:第一、檢視可應用的空間;第二、想想要做什麼活動;第三、和誰一起做。依空間不同做不同的活動安排,而靜態活動像年長者熟悉的下棋、植栽、各式的桌遊、網路遊戲或麻將等,建議不只自己單獨做,開啟視訊選擇與熟悉或想要見面的朋友,也鼓勵對方和自己做運動;做簡單的料理,包水餃等。

葉雅馨呼籲,防疫的「社交距離」指的是身體互動上保持的空間距離,並不是心理上的,反而趁居家時間變多的同時,透過網路、電話、視訊,與長輩或朋友做更多問候與溝通互動。

【延伸閱讀】

掌握黃金關鍵治療期!先天性心律不整、藥物過敏 這項檢測能及早發現

乾眼症跟你想的不一樣 眼科醫師揭迷思

「腸道透析」—八旬老婦靠「吃」 減緩腎臟惡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98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南連日來的豪雨,造成許多環境出現積水容器及積水點,民眾應把握雨停時,掌握巡、倒、清、刷等四個要點,盡快清除完畢;臺南市政府登革熱防治中心主任陳怡表示,梅雨季節到來,雖能緩解水情,民眾也可利用降雨時儲水,但要注意容器的覆蓋方式,加置細紗網、蓋子,避免孳生病媒蚊。積水容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年滿七歲的男童柏丞,目前就讀大成國小特教二班,但其實在八個月大時,因染色體極小片段缺損緣故,導致全身沒有力氣,不僅無法翻身,就連爬行也不會,一直到三歲才會走路,語言上也有嚴重障礙,經過彰基兒童醫院兒童遺傳科、兒童發展中心等不同科別的協助下,歷經6年多來治療和復健,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來自馬來西亞48歲的蘇志祥,15年前因為一場車禍左髖關節粉碎性骨折,之後一直被「外傷後退化性關節炎」困擾。近幾年狀況越來越嚴重,最近至花蓮慈濟醫院接受骨科部陳英和名譽院長治療,隔天即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第二天就能下床,在四腳助行器的協助下逐漸恢復行走功能;兩周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刷牙方式有很多種,每一種方式都有其特色及適用性,沒有證明哪種是最好的。醫師指出,目前較常被推薦的刷牙法為貝式刷牙法,其能讓牙齒死角都被清潔的乾淨溜溜;然而,你的潔牙工具用對了嗎?刷牙有步驟 牙刷刷頭小且軟毛較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牙科主治醫師蔣政宏表示,刷牙須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