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室內社交距離1.5公尺 醫師看診這樣做保護醫病安全

室內社交距離1.5公尺 醫師看診這樣做保護醫病安全

【NOW健康 王澍清/台中報導】疫情指揮中心擬定室內社交距離1.5公尺,希望避免近距離接觸,減少感染風險,最近許多醫院診間也隔開了醫師與患者的距離,醫師與病人之間也必須距離1.5公尺,加上醫師戴上口罩,只是問診沒有實際接觸到醫師,讓不少患者感覺有點空虛。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堂權說,這是不得已的措施,因為新冠肺炎傳染途徑以飛沫和接觸為主,如有病患出現咳嗽等呼吸道症狀,對醫護人員都是嚴峻的挑戰。

 

為此,診間做了妥善的規劃,醫病距離大約1.5公尺,運用智慧遠距醫療系統,透過電腦解釋病情時,病患則在一兩公尺外觀看醫院所提供的IPAD,同步看到資料與影像。

 

王堂權指出,以前幫病人講解X光、電腦斷層等檢驗影像報告時,醫師和病患幾乎都是並肩觀看螢幕,但現在是非常時期,必須維持一定的社交距離,確保病人及醫事人員的健康。

 

如果收治高風險的患者,醫師還須配戴N95口罩、手術帽、護目鏡、防護面罩、頭燈、全身防水隔離衣、乳膠手套,從上至下嚴密保護全身。

 

王堂權說,每次全副隔離著裝完畢後,呼吸必須比較用力,講話音量也必須放大2倍,有時候還要忍受2至3個小時才可以上廁所,這是另類的學習與成長。

 

新冠肺炎不僅只是醫療及流行病學等議題,還影響著人際交流與社會脈動。病患或許覺得護理人員嚴格貫徹防疫的作為有些不盡人情,但保護醫護人員其實就是保護病人。

 

王堂權表示,醫護人員每天接觸上百個以上的病患,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才能避免醫病之間的交叉傳染,以及院內感染,防止自己被傳染,就是確定自己健康,不會影響其他病患,因此希望所有病人共體時艱。

 

更多NOW健康報導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整理包
口罩內層有異味病菌多? 恢復乾燥電鍋乾蒸法有效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編輯嚴選:自己的命自己救! 罹癌鬥士從免疫細胞找到奇異轉變

 

相關推薦

胃潰瘍不僅疼痛,影響生活,反覆發生,更可能造成穿孔,危及生命。但胃潰瘍只能吃細軟的食物?不能喝的酸的飲料?胃潰瘍的保健守則儘管簡單明確,卻容易存在迷思。 在潰瘍發生之後,除了飲食調控與生活壓力的緩解,洪志聖提醒,一定要記得回診。 他解釋,大部份的潰瘍都是良性,但也有些是惡性。特別是早期的胃癌都是以潰...

閱讀詳情 »

究竟流感、感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一直高燒不退?何時吃成藥就好、何時非得去找醫生?解開常見迷思,幫助你趕快好起來。   原文刊登於康健雜誌2008年2月,111期。 ■迷思1:流感就是重感冒 錯 一項「流感認知問卷調查」發現,台灣民眾有近七成認為流感與感冒沒什麼不同,並有63%受訪者誤認流...

閱讀詳情 »

大部分的人愈來愈重視身材,也清楚運動對於身材的幫助。而運動對於身體健康與舒緩工作壓力的助益,更不是坊間瘦身商品能取代的。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沒有運動習慣,談到運動的經驗,也有著許多的挫折與沮喪。   「人們只把運動當成讓身材變好的工具,卻無法享受運動的過程」美國耐吉體適能推廣經理貝絲‧寶嘉特娜...

閱讀詳情 »

導讀:從某種程度上說,癌症就是一種不治之症。在引發癌症的因素中,不良的生活習慣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因素。此外,有些小的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也會引發癌症,以下是容易引起癌症的幾種小病,應謹慎對待。 千萬當心!這四種小病最易“拖”成癌(圖片來源:東方ic) 口腔潰瘍:如何區分良惡性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