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寒流來襲! 中醫師教您護胸背活氣血

寒流來襲! 中醫師教您護胸背活氣血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臺灣入冬後第一波寒流,卅日凌晨來襲,臺澎金馬各地氣溫溜滑梯,各地溫度預測都在攝氏十度以下!雖預估跨年假期後將回升,但仍以攝氏十六、七度為基準。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王嘉涵指出,節令冬至過後代表嚴冬來臨,可以預見一波波冷氣團來襲,將持續到一月底大寒後才會緩解,這時必須為自己與家人擬定良好保暖策略,維持身體氣血暢通,才能面對凜冽氣候,遠離疾病。

「背宜常暖」、「胸宜常護」 這樣穿衣才暖活

王嘉涵醫師以養生十六宜的「背宜常暖」、「胸宜常護」,建議衣著保暖的重點。他指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行走於背部,是固護人體、防範風寒入侵的第一道防線;任脈行走於胸前,是一身之氣運送輸佈的要點,且貫通心脈,是維持呼吸暢通、心跳有力的關鍵。禦寒穿著就建議可在外套內多加件背心,以溫暖經絡、強化抵抗力。此外,任督二脈亦行走於脖子與頭部,抗寒時不可忽略,王嘉涵強調,帽子與圍巾搭配使用,對體弱的長輩更顯重要。

足部也要保暖 可溫水泡腳

除了胸背之外,王嘉涵表示,腎經湧泉穴又稱長壽穴,位在足底,所以外出時應注意足部保暖,務必穿襪、穿包鞋。在家時也可使用溫水泡腳、按摩足底,或搭配中藥足浴包泡腳。胡仁珍藥師表示中藥足浴包製作很簡單,用滷包棉布袋裝入艾葉三錢、桂枝三錢、乾薑兩錢、紅花兩錢,包好綁緊後,加上巴掌大的生薑拍打後加入1500-2000水熬煮20分鐘,再把藥汁用溫水調和至40度左右手掌可接受的溫度,裝入水桶或足浴機泡至小腿肚之上十五分鐘,就可以溫熱下肢穴道,活絡氣血,溫暖全身。

天冷進補 藥膳補養不是每人都適合

穿著之外,王嘉涵也給了飲食建議,他指出,多數人喜歡天冷進補,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藥膳補養,如果正在感冒、喉嚨乾痛、傷口發炎、血糖血壓不穩定,還有兒童,都建議暫時不要進補。排除不能進補人士的其他人,如果進補後出現口乾舌燥、大便秘結、冒痘痘、夜難眠的情況,就表示溫補太過應立即停止。而正在坐月子的產婦,進補時要特別注意藥膳中酒的使用,建議不加酒一同烹煮,避免乳汁中含有酒精,影響到新生兒的腦部發育。

王嘉涵提醒:小兒與年長長輩是身體較脆弱的族群,冬日照護必須更加小心。小兒保暖不需要過多厚重衣物,長輩與糖尿病人泡腳時,要特別注意溫度掌控,避免燙傷。胡仁珍藥師也提醒:足浴過程中如果有頭暈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完成足浴也要趕緊擦乾雙足,穿上襪子保暖,才不會受風寒。

【延伸閱讀】

美國FDA核准與諾貝爾獎肯定 首款RNAi藥物為罕病治療現曙光

 罹乾癬仍包緊緊揮汗叫賣 菜販老爸接受新療法化癬為零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65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以桃園為核心的本土COVID確診個案不斷傳出,其中不乏沒有親密接觸、僅為同間餐廳用餐的顧客,僅是位處鄰近空間就被傳染。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顧問、職業醫學科陳秉暉醫師表示,為了確保安全,室內的通風維持是一大關鍵。COVID病毒是如何透過空氣傳播的呢?陳秉暉醫師回應,「氣膠」...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綜合報導】桃園疫情延燒,至今有多所校園停課,而鄰近縣市的新竹、雙北也傳出確診者足跡。雖有賴疫苗發揮功效,至今未出現重症與死亡個案,然Omicron的傳染力高強,且傳出多位兒童確診,讓各界憂心忡忡。對此兩位醫師分就不同角度提出建議。 醫師提5點建議 不讓Omicron「擴散全台」...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當你去領藥時,發現處方籤上寫著「每天1次口服1片」時,這是否意味著每天早上8點吃藥?或者是哪個時間吃比較好呢? 《哈佛健康》(experts at Harvard Health)的專家表示,這要看情況。為了獲得最大的藥效,以及避免一些可能的副作用,應在一天當中的特定時...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1名9歲男童,2周前肚子痛和1次疑似大便帶血絲的情況,雖然症狀隔天就緩解,但媽媽注意到雙腳出現紅疹並且有一點水腫,觀察了一段時間,紅疹持續不退帶來就診評估。理學檢查發現皮疹主要出現在雙側下肢和臀部,顏色偏向紅褐色,略為突起,經按壓不會退色消失,進一步詢問,患者這段期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