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寶寶一餵奶就吐? 當心「肥厚性幽門狹窄」悄悄上門

寶寶一餵奶就吐? 當心「肥厚性幽門狹窄」悄悄上門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曾有一名剛滿月的嬰兒,常常一餵奶就吐出來,家人一開始以為是普通溢奶,不以為意,但小嬰兒越吐越頻繁,越吐越厲害,體重也沒有再增加。擔心的家人們趕緊帶孩子到急診就醫,經診察後發現孩子已出現脫水和電解質失衡情況,超音波發現有「肥厚性幽門狹窄」。經手術妥善治療後,孩子終於不再吐了,高興地大口吃奶。

嘔吐、嗜睡、上腹腫塊 肥厚性幽門狹窄症狀需注意

「幽門」是胃的出口,奶水在胃中初步消化後需經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再繼續消化。若幽門的肌肉層肥厚,就會造成通道狹窄、奶水堆積,進而嘔吐。而幽門肥厚的過程是漸進性的,初期時症狀不明顯,不易診斷,因此寶寶就醫後檢查常已因攝取量不足導致脫水、體重減輕和電解質失衡,進而出現嗜睡現象。

肥厚性幽門狹窄典型症狀為餵食後出現「噴射性非膽汁性嘔吐」,因奶水尚未進入到有膽汁參與消化的十二指腸,故嘔吐物多不帶有綠色的膽汁,但若長期嘔吐導致胃和食道黏膜受損,嘔吐物可能帶有血絲。另外,觸摸寶寶上腹部有時可感受到胃蠕動和橄欖樣的腫塊。

此外,部分寶寶可能會出現黃疸,因營養攝取不足導致肝臟中的葡萄醣醛酸轉移酶(glucuronyl transferase)活性下降,進而使非結合性膽紅素增加有關,經手術治療後症狀可改善。

手術及時處理 目前觀察無術後長期後遺症

如確診為肥厚性幽門狹窄,醫師常以「幽門肌切開術(pyloromyotomy)」治療,在幽門肌肉處做一個縱向的切口,經多年來的臨床經驗已被證實為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僅極少數合併出血、感染和腸穿孔情形,必要時即需再次手術。但醫師也強調,目前無研究顯示在手術成功後會有任何長期後遺症。

術後一週觀察期 出院後仍大量嘔吐應儘速回診

近期研究指出,術後視寶寶需求自由餵食是安全且有助復原的,父母不必過於擔心,而術後幾日內仍可能會出現嘔吐情形,一般建議在術後一周內先觀察,不需再做額外檢查。

當寶寶開始能接受足夠的餵食量,且不再需要靜脈輸液時,即可安排出院。但若出院後出現大量嘔吐或活動力明顯下降時,父母仍需注意及早帶寶寶回診,醫師提醒,寶寶沒辦法表達自己哪裡不舒服,因此父母需更注意其狀況,如有異常應及時尋求醫師診斷。

【延伸閱讀】

新生兒持續吐奶別以為正常! 當心「急性中腸扭轉」致命

嬰兒吐奶別輕忽! 當心「先天性腸旋轉不良症」奪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44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最新狂犬病疫情,新增5例鼬獾確診為狂犬病,分別來自花蓮縣卓溪鄉2例、台南市大內區、楠西區及南化區各1例。目前已累計44例鼬獾、1例錢鼠被確診感染狂犬病。指揮中心表示,已進口40萬3000劑疫苗,將加速審核並預定3日內完成檢驗及合格封籤後,即可陸續供應案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為維護民眾生活環境安寧,環保署修正發布「噪音管制標準」,增修內容為加嚴噪音管制區內工程、場所及設施噪音管制標準值;與民眾息息相關的是,常在清晨間跳舞運動的人,在使用擴音器時,必須注意音量。環保署空保處長謝燕儒指出,近年來噪音陳情案件居高不下,為各類公害陳情件數第1名,高達5...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蠟燭兩頭燒已不是媽媽的專有名詞!根據調查顯示,爸爸不只是對於工作有壓力,也擔心兒女的成長,以致有七成三的爸爸疏於照顧自己的健康,疲倦、記憶力差是最常面臨的健康問題。該項調查是由生策會SNQ推廣中心於7月15日至7月31日在線上進行的問卷,有效樣本共409份;結果發現,台灣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癌症病人可以在家做化療,以往只限定5-FU藥品,自9月1日起,健保將擴大「攜帶式輸液器」適用範圍;只要醫師判斷可以做居家化療,病人在醫院由醫師裝上可攜帶式化療輸液器及化療藥品後,即可回家做化療。健保署在民國99年7月7日即將居家化療用的「攜帶式輸液器」(俗稱奶瓶輸注器)納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