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寶寶嘴巴出現白點或血點 小心念珠菌感染引發「鵝口瘡」

寶寶嘴巴出現白點或血點 小心念珠菌感染引發「鵝口瘡」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很多新手爸媽曾遇過寶寶突然食慾下降、哭鬧,而在張口大哭時,赫然發現寶寶嘴巴裡出現好多小白點,甚至出血的小紅點!究竟寶寶嘴巴裡的白色點點是什麼?是奶垢?還是黴菌感染呢?小兒專科醫師蔡雨茵表示,最簡單的區別方法,就是拿棉花棒或濕紗布去擦拭,可以輕易去除的是奶垢,但如果白色點狀或片狀物無法去除,或是去除後下方表皮有出血點,則要小心是「鵝口瘡」(oral thrush)。

寶寶口腔現白斑 親餵媽咪連帶出現乳頭搔癢刺痛

蔡雨茵醫師說明,鵝口瘡為口腔內念珠菌感染所引起,大部份成因是寶寶出生時經過產道,接觸到媽媽皮膚表面的念珠菌而感染,因此好發於1歲前的寶寶,出生1個月後尤其是高峰期。環境感染(未清潔乾淨的奶瓶奶嘴)亦有可能引發,另有少數是寶寶本身先天性免疫低下,或因長期使用類固醇、抗生素治療而導致。

寶寶臨床表現除了口腔內部的白色斑塊,可能伴隨輕微哭鬧或拒食,但如果是本來胃口就不太好的寶寶,爸爸媽媽們可能不太容易觀察到寶寶有什麼異樣。相反地,比較有感的反而是媽媽,親餵的媽媽可能因此乳頭會覺得搔癢刺痛,但並不會太嚴重,有時很難和乳頭濕疹做區分。

大多可自行痊癒 關鍵在感染源是否清除

蔡雨茵醫師表示,一般健康的寶寶對於這種體表的念珠菌感染有自限性,大部份可以自行痊癒,但如果環境中的感染源沒有去除,嬰兒口腔反覆接觸感染源,念珠菌就會一直在口腔裡形成新的菌落,導致反覆發病無法復原。而嚴重時寶寶也可能會將口腔的念珠菌吞進去,再透過排便解出來,造成念珠菌感染的尿布疹,因此,在對的時機點積極介入治療相當關鍵。

規律用藥、環境消毒 親餵媽咪注重「乳頭清潔」

臨床上以口服抗真菌藥來塗抹感染部位,幫助扼殺黴菌生長,一日2-4次塗抹在口腔裡有白點的部位,重點是要在「餵奶後」,先做完口腔清潔再給藥,才能確保藥物在口腔黏膜的表面停留較久的時間。規律抹藥後大約1-2週就能完全控制。蔡雨茵醫師提醒,白色點點消失後至少要再擦3天藥,才能有效達到根治目的。除用藥治療外,環境也要一起消毒,以免造成反覆感染,如果是親餵的媽媽,可以使用1%的碳酸氫鈉(小蘇打)在哺乳前擦拭乳頭,或者可以一起使用抗真菌藥做局部治療。另外,哺乳器具如擠奶器也要一齊消毒,才能全面清除感染源。

蔡雨茵醫師強調,其實不管有沒有鵝口瘡,餵奶後的口腔清潔都是必要的,特別是第一顆乳牙長出來後,就要讓寶寶養成飯後(餵奶後)潔牙的習慣,來降低乳牙蛀牙的風險。

長期不癒可能是免疫低下 需就醫全面評估

臨床上如果遇到反覆發作、難以治癒的鵝口瘡,蔡雨茵醫師指出,第一步要先檢查奶瓶或奶嘴的完整性,確認是否有吸吮或啃咬造成的破損。破損部位可能長期磨擦口腔特定部位,造成傷口難以痊癒,也使得局部的念珠菌感染不易去除。特別是鵝口瘡的感染部位若固定在特定位置,也要注意瓶餵時姿勢或是奶嘴頭的軟硬,避免在餵食時對口腔內特定部位過度施壓。

如果餵食器具都沒有問題,就要注意寶寶是否有先天或後天免疫低下、或是長期使用抗生素或類固醇藥物,找出誘發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並儘快治癒。有時嬰兒本身沒有服用藥物,但哺乳的媽媽有服用特殊藥物,也有可能透過乳汁影響嬰兒的免疫力。因此,蔡雨茵醫師提醒,長期不癒的鵝口瘡需要臨床上全面評估,才能發現潛在的問題。

原文文章作者:蔡雨茵醫師

原文網址:https://tsaiyuyin.com/%e5%af%b6%e5%af%b6%e5%98%b4%e5%b7%b4%e8%a3%a1%e7%9a%84%e5%b0%8f%e7%99%bd%e9%bb%9e-%e9%b5%9d%e5%8f%a3%e7%98%a1/

【延伸閱讀】

寶寶感染鵝口瘡 哺乳媽也要做治療

寶寶一餵奶就吐? 當心「肥厚性幽門狹窄」悄悄上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61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胰臟癌並不像口腔癌或肺癌,有明確的致癌危險因子,反倒像癌細胞的開關突然就被打開了,其實說不出病因。而且剛開始症狀不明顯,能及早發現都是幸運。」壢新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歐偉仁分享,曾有一名女患者每次看診,她年約60歲的先生都會陪同,與醫療團隊相當熟識;直到半年前,發現患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晚期肝癌治療雙福音: 一線擴大給付、二線納入健保晚期肝癌藥物治療再傳新福音!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公布,自民國108年6月1日起,將晚期肝癌二線口服藥物納入適用第二線藥物治療之健保給付。另外,原本規範半年三次局部治療後才能申請健保給付的一線藥物,也放寬給付條件,調整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45歲陳姓男子年輕時胯下腫大,自知可能得了疝氣,卻因誤解疝氣手術部位在陰囊附近會影響日後性福,拖延了近20年,直到患部腫大近20公分宛如足球大小影響行走,才至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就診。外科主任歐亮宏解釋,以「微創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完全不必在陰囊上動手術,不但傷口小、癒...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炎炎夏日來臨,不斷冒出的粉刺和青春痘,讓許多人相當困擾!如何正確抗痘且不留下疤痕,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美容醫學中心張宜菁主任表示,想要治療青春痘,有三點要做到,第一配合醫師治療療程,第二拒絕不良生活習慣,第三做好肌膚基礎養護工作。做到以上建議,才能避免痘痘一直勾勾纏。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