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寶寶胎動異常減少小心胎死腹中 !

             寶寶胎動異常減少 小心胎死腹中

(記者張耀元報導)28歲的王小姐是新手媽媽,懷孕已滿31週,每日最大的樂趣就是與先生觀察肚子的胎動,期待迎接寶寶的新生。一天晚上休息時,突然察覺肚裡寶寶異常安靜,胎動次數也不如平日頻繁,隔天就醫檢查,才發現胎兒腦部缺氧,需緊急進行剖腹產手術搶救,接生過程才發現原來是臍帶過度纏繞,阻礙母體輸送給寶寶的養分與氧氣。醫師也表示,若媽咪沒因察覺胎動有異就醫,極有可能造成胎死腹中的遺憾。

關鍵28週孕期 從胎動觀察寶寶健康狀態

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暨長庚醫院婦產部副主任鄭博仁醫師表示,一般懷孕週期從16到24週,媽媽會開始感覺到胎動,直到懷孕32週時為最高峰,並會持續維持到生產分娩前。因此建議孕期滿28週的媽媽,均應養成固定監測紀錄胎動的習慣,因為胎動次數「明顯減少」或「突然改變」很有可能是胎兒健康產生異常的重要警訊。且依據統計資料顯示,在胎死腹中的個案裡,有55%的孕婦曾有胎動減少的經歷。

胎動型態多變 媽咪「自我感覺」最重要

鄭博仁醫師指出,目前胎動的正常次數並沒有一定標準。臨床普遍觀察,胎動會隨晝夜週期、胎兒睡眠規律性、孕婦姿勢、環境等變化,最長胎動間隔時間平均為50至75分鐘。而隨著媽咪個人體質、生活作息不同,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胎動型態,故媽媽應熟悉且熟記每天的正常胎動,才能在有異狀時警覺求診治療。鄭醫師強調,目前預防胎死腹中僅能靠孕婦己身的警覺性,如媽媽懷疑胎動有減少或停止現象,需立即尋求醫師專業意見,切勿抱持再觀察的心態而延誤就醫治療。

監測胎動、接種疫苗 用心守護寶寶健康

鄭醫師提醒,孕期滿28週的媽媽需養成每日測量胎動的好習慣,此外也可參閱由亞太母胎醫學基金會發行的「28孕週,關鍵時刻」衛教手冊,透過填寫胎動紀錄表格,更加了解頻率型態,產檢時也可作為醫師參考數據。此外,因新生兒通常在出生兩個月後,才會陸續接種疫苗。在此之前,則是寶寶最脆弱,病毒容易入侵的免疫空窗期。故建議媽媽可於孕期28~36週時接種減量三合一百日咳疫苗(Tdap),預先透過臍帶提供胎兒保護抗體,進一步守護寶寶健康。

葛蘭素史克藥廠關心您

相關推薦

▲癌症治療需醫病雙方討論最佳治療方案。(示意照非當事人/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忽略定期追蹤B肝,55歲的莊先生最終發現肝臟冒出一顆腫瘤,且因位置靠近下腔靜脈,肝癌細胞一路轉移到腦部及肺部,肺部大大小小佈滿數十顆腫瘤,歷經各種治療,病情仍在半年後復發,所幸透過免疫療法治療6次...

閱讀詳情 »

▲食藥署發布預告「液蛋衛生標準草案」及「液蛋產品標示規定草案」。(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2年前曾爆發供貨大蛋商將發霉蛋、發臭蛋,通通混打成液蛋販賣的「黑心蛋」事件,讓液蛋管理蒙上陰影,食藥署在找來產官學各界討論之後,今(30)日正式預告訂定「液蛋衛生標準...

閱讀詳情 »

▲現代人生活周遭感熱紙無處不在,幾乎天天都可能會接觸到雙酚A。(照/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購物拿發票、ATM提款明細甚至到銀行、醫院排隊抽號碼牌,感熱紙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敏駿就提醒家長,除了一般人熟知的塑膠材質外,其實這些電子發票、信用卡簽帳單等...

閱讀詳情 »

近日發生民眾旅遊時從境外感染麻疹,並將疫情傳回台灣的消息,尤其麻疹是一種高傳染性的疾病,很容易藉由空氣與飛沫傳染,到底該如何預防?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主動接種MMR疫苗是預防麻疹最好的方式,尤其是幼兒應主動接受常規的MMR疫苗接種,以增加身體的保護力;若成人需前往流行疫區時,也建議諮詢旅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