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寶寶莫名哭鬧可能是消化不良 應先了解孩子生理需求

寶寶莫名哭鬧可能是消化不良 應先了解孩子生理需求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相較於孩子外在症狀,家長不容易察覺內在的身體不舒服,新竹縣診所協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麥建方說明,一般檢查嬰兒的莫名哭鬧,兒科醫師會考慮至少9大系統問題,但通常最常見的問題仍多是嬰兒消化不適應,就這個問題而言,建議家長可與小兒科醫師討論哺育姿勢正確性,或是否需調整媽媽及寶寶的飲食。


麥建方醫師表示,如果是全母乳寶寶出現消化不適症狀,媽媽可以調整哺乳姿勢,以確保寶寶能比較順利吸收母乳。排除外顯因素後若情況仍未改善,則可以考慮進行飲食管理,國外研究發現,媽媽若排除牛奶、雞蛋、花生、堅果、小麥、大豆、魚類等過敏原,也可能減緩嬰兒消化不適問題,建議家長和小兒科醫師討論制定哺乳計畫與餵奶技巧,並確保母嬰皆攝取足夠營養量。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報告顯示,在台灣有高達75%以配方奶哺餵的新生兒,曾經出現過消化不適狀況。麥建方醫師解釋,新生兒容易對牛奶蛋白不耐受,導致腸內氣體產氣量過多、引起不適,建議家長至診間諮詢小兒科醫師,調整配方奶成分。由於嬰兒腸道尚未發育成熟,可能乳醣酶活性較差,無法完整吸收牛奶中的乳糖,且在斷奶後,人體內的乳醣酶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減少合成。


國外研究發現,超過90%的亞洲成年人口出現乳醣酶缺乏問題,且每5名5歲以下亞洲孩童中就有1人會提早開始減少乳醣酶合成;但麥建方醫師提醒,乳糖能促進有益菌生長、加強鈣質吸收,不一定要完全去除,可以改選乳糖含量較少的配方奶,國外臨床實驗也顯示,比一般配方少70%乳糖含量的低適乳醣配方,或可有效減緩新生兒消化不適問題。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將重心放在語言學習、認知發展上。從小準備各式智能開發玩具,也嘗試以親子共讀方式促進孩子成長、建立良好家庭溝通關係,卻經常遇到許多挑戰,例如寶寶總是哭鬧、分心,卻又找不出原因等等,陳宥達醫師表示,可能是家長忽略先解決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才會造成認知學習上的不順利。


麥建方醫師更進一步分享,在診間經常遇到新手爸媽表示寶寶總是半夜莫名哭鬧,導致家長整夜都沒辦法睡覺,有些人可能以為小孩只是情緒不好,哭一下沒有關係、長大就會沒事,但實際上反倒會使得孩子的生理需求沒有被解決,可能會影響家長的情緒與睡眠品質,導致親子間無法順暢溝通;相反地,若問題有即時被解決,會提升親子生活與教育方面等質感。


更多NOW健康報導
▸全國40萬名無症狀B肝帶原 發生肝硬化高風險不自知
▸減重藥「沛麗婷」恐致癌 食藥署廢除藥物許可並下架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密封或真空室溫能保鮮? 專家:未高溫殺菌都要放冰箱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疫情期間,28歲的小方無意間摸到硬塊,就醫後確診第三期乳癌,加上「管腔B型、ER、PR…..」陌生醫療用語,讓乳癌病友小方像鴨子聽雷,除了身心打擊,難懂醫療用語更讓她恐懼,乳癌病理報告的複雜與困難度極高,常讓病友在初期溝通治療方案時飽受挫折。癌症希望基金會攜手乳癌學術研...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隨著近日一波一波的東北季風來襲,氣溫驟降,各地出現降雨情形,以東北部地區最明顯,尤其是溼疹病患更能明顯感受到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不只氣溫和溼度會使溼疹惡化,中醫師鄭愛蓮指出,溼疹患者若同時患有B型肝炎或肝指數偏高,將增加溼疹修復的困難度, 配合肝氣治療溼疹 把握晚上1...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俐綺報導】產後媽媽面臨體型發胖、照顧新生兒的辛勞,偶而低頭看見自己鬆弛的肚皮,自信心又再度下降;育兒壓力與外型變調,無疑成為媽咪憂鬱的雙重幫兇。八點檔女星賴慧如也曾經歷痛苦的產後憂鬱,面對身形變化與鏡頭上不夠完美的自己,感到自卑與焦慮;但近期她透過「複合式電漿抽脂」成功找回自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乾癬除了肉眼可見的皮膚病灶,併發症同樣需要密切的監控與呵護。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多數乾癬患者不敢出門到醫院就診而中斷了治療,不僅皮膚乾癬反覆發作,併發症也跟著出現。每年的10月29日為世界乾癬日,今年世界乾癬日的主題為United Now Act,鼓勵患者團結起來,即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