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寶寶頭頂像奶酥?4錦囊遠離脂漏性皮膚炎

寶寶頭頂長「乳痂」怎麼辦?醫師指出,寶寶頭上長黃色或褐色的皮垢,是嬰兒的「脂漏性皮膚炎」作祟,又稱為「嬰兒乳痂」,多發生在嬰兒出生後2周到半年之間,有些則會長達1年,新手爸媽應謹記4原則,千萬不可輕忽治療。

寶寶頭頂像奶酥?4錦囊遠離脂漏性皮膚炎

賴以修醫師(如圖)表示,嬰兒乳痂,就是嬰孩的脂漏性皮膚炎,3個月以內的寶寶特別容易發生。(圖片提供/安南醫院)

安南醫院兒科醫師賴以修表示,嬰兒乳痂,以醫學用語來說,就是嬰孩的脂漏性皮膚炎,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皮膚病兆。通常在初生前幾個月,尤其是3個月以內的寶寶特別容易發生。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 頭頂像奶酥

脂漏性皮膚炎皮膚表現上,則帶有非發炎性的皮屑,基底皮膚呈泛紅斑塊,表層帶有油膩黃色的皮屑。好發部位多於皮脂腺分泌旺盛之處,如:頭皮、臉上的T字部位、額頭、外耳殼處等,其他身體部位包括肚臍周圍、尿布包覆處,以及軀幹對磨部位。

【發生的原因】:以目前的研究多數認為,媽媽在懷孕時,母體的荷爾蒙經胎盤到胎兒身上,寶寶出生後,荷爾蒙刺激皮脂腺體,皮膚產生大量的油脂,使得皮膚表面本來該正常代謝脫落的角質細胞,混著濃厚的油脂,頑固地黏附在表皮,形成一層油垢。

此外,本來在常人皮膚上也有的皮屑芽孢桿菌,被發現在脂漏性皮膚炎患者的表皮上,也特別旺盛。這種皮屑芽孢桿菌,會將皮脂分解掉,而留下不飽和脂肪酸,造成寶寶頭皮上、額頭、眉毛處、腋下、耳朵附近,或是包尿布附近的部位,一些皮膚皺摺處,出現一片黃油油的皮屑,好像「奶酥」。但這和脂漏性皮膚炎的因果關係,尚在研究當中。

寶寶頭頂像奶酥?4錦囊遠離脂漏性皮膚炎

潤膚清洗及除垢,是降低嬰兒脂漏性皮膚炎病灶的好方法。

嬰兒乳痂 保守治療4錦囊

至於「嬰兒乳痂」發生率,賴以修醫師強調,在初生嬰兒中不論男女,發生率為10%。通常在3個月大以後,症狀慢慢改善。到了1歲以後,在原本有脂漏性皮膚炎的寶寶當中,只剩下7%仍有病灶。

【提醒】:嬰兒脂漏性皮膚炎,除了外顯的皮膚病灶外,對於寶寶並不會有不舒服的症狀。既不痛,也不癢,更不會影響寶寶的食慾,亦不會干擾寶寶的睡眠。

有關治療方法,醫師指出,因為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多為自限性疾病,對於輕度局部的皮膚患處,多施以保守治療。建議新生兒父母應從生活中掌握4錦囊,防治病灶擴大。

  • 1.潤膚:最好於寶寶睡前,先以內含凡士林、礦物油、嬰兒油等潤膚劑,塗抹在油垢處,讓潤膚劑作用一段時間,軟化油垢。

  • 2.除垢:早上以溫和的嬰兒洗潔劑,溫柔地洗除油垢皮屑。

  • 3.清洗:一旦油垢去除,每天仍要用洗潔劑輕柔洗滌患處,避免復發。

  • 4.殺菌:若上述處理無效,或病灶擴大者,可依醫師處方,給予抗黴菌用藥及抗發炎的類固醇局部塗抹。

【注意】:嬰兒脂漏性皮膚炎的預後良好,大多在1歲前可痊癒。若皮膚病灶拖過12個月大,或患處無法控制地擴大,可能要考慮其他相似的皮膚疾病作鑑別診斷,如異位性皮膚炎、膿痂疹、頭癬、各式尿布疹,及其他較少見的乾癬或蘭格罕氏細胞組織球增生症等。

【貼心小叮嚀】:

哺育母乳可預防「嬰兒乳痂」的發生,對於各位新手爸媽而言,若寶寶出現各種皮膚異常表現,請勿過於驚慌。儘早求助一個您信任的兒科醫師,幫您一起解決寶寶的皮膚問題。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6902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許多人用節食來減肥,但恢復飲食往往易復胖,因此又瘋狂運動,剛開始確實瘦了下來,但一段時間後體重就卡關。中醫師陳峙嘉表示,節食讓身體變虛,代謝變差,更難瘦。其實規律進食,配合適當有氧運動,提升基礎代謝率才能瘦的有效又健康。節食傷身又脾虛 代謝會變更慢節食減肥為什麼失敗?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求子之路充滿了辛酸與淚水,40多歲的吳姓婦人積極求子,曾做過十次試管嬰兒療程,治療期間胚胎染色體診斷PGS均失敗,每當在開獎時刻,結果總讓夫妻兩人跌落谷底,正打算放棄的同時,無意間看見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李新揚理事長操作「子宮輕刮術」的影片,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決定找李新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最近氣溫變化大,急性冠心病就醫人數增加,其中部分患者年僅三、四十歲就心肌梗塞!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文鍾醫師指出,仔細檢視這些年輕型心肌梗塞的患者,發現他們多半不是有抽菸習慣、就是膽固醇明顯過高。過去有患者才十七歲就心肌梗塞、檢查發現也是血中壞膽固醇超高。壞膽固醇不容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許多民眾走路不時膝蓋痛、腰痠,只好花大把時間去復健診所治療。然而,其實這些毛病可能是長期錯誤的步態累積所致,若沒有矯正步態,恐怕是治標沒治本。擅長足部醫學物理治療師鄭融指出,下肢關節嚴重退化後,臨床往往難處理,不妨先以動態足壓檢測,揪出錯誤步態行為。步態有問題 注意關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