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德西韋若要量產,勢必要能做到合成公斤級以上。(圖/取自CDC網站)
優傳媒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
對抗新冠肺炎的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為全球確診患者帶來希望,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日前陸續宣佈完成瑞德西韋「公克級」的合成任務,這代表台灣的科學實驗室有能力自行合成瑞德西韋,但距離量產所需的「公斤級」合成能力,仍有好長一段路要走,而合成原料難以大量取得最是關鍵,且該藥物還必須要源頭生產商、美國藥廠「吉利德科學公司」(Gilead Sciences Inc)點頭,才能授權或委託台灣製造。
瑞德西韋之所以一砲而紅,是因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在1月31日發表了一篇報告,說明美國首例確診個案在使用瑞德西韋後,1天立即見效。
隨後,世界衛生組織助理總幹事艾沃德(Bruce Aylward)在北京的一場記者會上表示:「我們認為目前只有一種藥物可能有功效,那就是瑞德西韋。」
瑞德西韋原本是用來對抗伊波拉病毒,但它的藥效明顯差於其他候選藥物,因此並未雀屏中選;但後來發現,它有抗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與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效果,由於其為病毒藥物,因此美國將該藥應用在新冠肺炎的個案治療上,沒想到一天見效。
國衛院生技與製藥研究所所長陳炯東表示,團隊根據吉利德公司2017年公開發表在國際期刊、關於瑞德西韋的合成方法,試著自己合成,從「毫克級」成功合成到「公克級」,上週公克級的純度達到99%。中研院也宣布完成「公克級」合成任務。
蔡英文總統視察國衛院瑞德西韋藥物與疫苗研發情形。(圖/國衛院提供)
然而,先撇除瑞德西韋的專利智財權在美國吉利德公司手上,就算台灣得以自產自銷,也必須達到至少「公斤級」以上的合成能力,而這「公克級」到「公斤級」的距離,不論是合成原料的大量取得,還是在量大的情況下、純度必須仍維持99%的高標準,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陳炯東表示,該名確診治癒的美國人,在一個療程裡要用到2公克的瑞特西韋;保守估計,如果有100個人要治療,會需要用到200公克瑞德西韋;如果有更大量患者,勢必要達到「公斤級」。
陳炯東說,瑞德西韋若要量產,勢必要做到「公斤級」,但實驗室在合成與技術上,不可能有公斤級的能量,必須要看國內的合成廠商是否有興趣做,國衛院可將公克級合成經驗分享給他們,讓廠商接續快速上手。
陳炯東表示,從公克級到公斤級的合成,在大量原料的獲取上非常困難。現在實驗室的做法是向中國大陸、美國等地買現成的原料,但如果量要大到公斤級,可能不見得買得到;加上疫情緊張,生產合成原料的國家自己也要用,也不見得會願意賣給別人。
此外,代表藥物品質優劣、是否有副作用的「純度」,也是一大關鍵。
陳炯東表示,藥物到了「公斤級」的純度難度會比較高,國衛院這次用了一個特別的結晶法,將其中一個結構不對稱的產物分離出來,使其純度達到99%。他說,在實驗室97%~99%的純度都ok,重點是公斤級真的要能做到99%的純度比較理想,因為不純度只有1%時,比較好進行分析和處理,畢竟藥物是用在人的身上,因此純度一定要高。
根據美國吉利德公司官網指出,瑞德西韋目前正在進行人體臨床試驗,結果可望在4月份出爐。
中研院宣布成功合成瑞德西韋公克級任務。(圖/中研院提供)
一旦瑞德西韋真正上市,還是必須由吉利德公司將藥物販售給台灣,只有當疫情緊急下,原廠產能不足或是無法快速供應時,經吉利德公司同意,才能授權和委託給台灣公司製造。
也就是說,中研院和國衛院成功合成「公克級」瑞德西韋,不代表藥物將「自己生產在台上市」,只能說是「需要時,台灣有這個能力承接」,因為從實驗室的「公克級」到量產的「公斤級」還很遠,生產技術層面也還有很大考驗。
中研院化學所陳榮傑團隊表示,在成功合成純度99%公克級的瑞德西韋後,實驗室的下一個任務是在國家抗疫平台中,負責藥物的結構修飾。目前有二個方向,一是老藥新用,篩選既有藥物中,是否有可以修改結構加以使用的;另一個則是發展新的抗病毒藥物。
Facebook留言